少时聪颖
赵贞吉于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2月16日)出生于四川内江桐梓坝,六岁时随祖父赵文杰于武功县读书,每日能读一卷书。年幼时与其弟赵蒙吉自相师友,互进其学,十五岁读王守仁《传习录》,惊曰: “予固疑物理之远于本也,今获所归矣。”(我本来怀疑万物的规律是远离本心的,现在才知道真正的归向。)欲往从王守仁治学,父母不许,遂遍诵六经自求之。十九岁习静般若寺,自号洞巾道人,适逢首辅杨廷和因大礼议之事惹怒明世宗朱厚熜,被罢职归乡,赵贞吉慨然兴叹: “孟子贤人也,孔子志梦周公,孟子志行王道,俱欲见诸行事,岂仅取为我忘情斯世哉!”遂立志学以致用,经邦济世,于是复攻举子业。
嘉靖七年(1528年),二十一岁的赵贞吉中四川省乡试第四, 《易经》房魁,成为举人,率领本乡赴试者一同去新都拜谒杨廷和,杨廷和评价他说:“是将为社稷器,吾儿慎(指杨慎)弗逮也。”
嘉靖八年(1529年),赵贞吉下第归乡,会其母余太夫人故去。同年,王守仁、杨廷和相继过世,赵贞吉感于人世飘忽若是,遂“兼修出世业”,在古刹静居,长达数年“不栉沐解衣”。
初入仕途
嘉靖十四年乙未科登科录赵贞吉为二甲第二名嘉靖十四年(1535年),赵贞吉二十八岁,其父强令其赴礼闱参加会试、殿试,一举考中乙未科进士。当时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廷相称赞他的对策文章,可与汉朝贾谊的《治安策》相媲美。内阁拟一甲第二名,世宗嫌其语直,将其置于二甲第二名,不久便后悔,于是在四月首先选他为庶吉士,“送翰林院读书”。
嘉靖十六年(1537年)正月,授翰林院编修。
嘉靖十七年(1538年),赵贞吉因感世宗初即位时锐意改革,去除积弊,而近年沉迷方术,朝政荒疏,于是上《乞求真儒疏》,但惹恼了执政者,因于是年秋请假归乡治学。
嘉靖二十年(1541年)十二月,以副使身份随隆平侯张伟出使兰州,持节册封诸宗亲。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赵贞吉出教司礼监,并任《大明会典》纂修官、会试同考官。
仕路坎坷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四月,赵贞吉升任右春坊右中允,管国子监司业事。六月,俺答进兵南下掳掠,直逼京师,谩书求贡,史称“庚戌之变”,世宗召百官廷议,直至日中仍无人敢进言,只有赵贞吉奋袖大喊道:“在京师城下和敌人缔结和约,《春秋》认为这是一种耻辱。如果答应了通贡,他们自然要进城来,那时假使他们没完没了地提出要求,该怎么办呢?”礼部尚书徐阶说:“这么说先生一定有好主意了?”赵贞吉认为应当请求世宗登上正殿进行自我批评、记录周尚文的战功以鼓舞边关将士、广开言路、减轻刑法、军功奖赏增加。当时世宗派了宦官到朝房窥视大臣们的表现,看了半天没人开口说一句话,后来听了赵贞吉的发言,心中很是赞赏,并告诉首辅严嵩说赵贞吉说得在理,又擢升赵贞吉为左春坊左谕德兼河南道监察御史,奉敕宣谕诸军,并赐白金五万两,听随宜劳赏。
因初时廷议罢,赵贞吉盛气谒见阁臣严嵩于西苑值房,严嵩辞而不见,赵贞吉十分恼怒。适逢赵文华趋入,对赵贞吉说:“你还是休息一下吧,天下大事应该慢慢商议。”赵贞吉怒斥道:“权门犬知道什么天下大事?”严嵩大恨。及其撰敕时,故意不书令其督战之语,亦未遣一兵一卒为其护从。时敌骑往来频繁,赵贞吉独单骑出城(仅弟赵颐吉从之),先诣总兵仇鸾营,因仇鸾阴与严嵩勾结,辞而不受。赵贞吉无奈,次驰入诸将营,宣谕犒士。次日入城复旨,入城前已撰有疏草,复请督战之权,而仇鸾畏其复至,使人为赵贞吉誊疏,故意拖延。及赵贞吉入,疏不来,独以宣谕事毕奏上。严嵩乘间激世宗怒,谓赵贞吉“漫无区画”,下之诏狱,廷杖四十(《明世宗实录》记为杖五十,《明史窃》记载为杖九十),贬谪为广西庆远荔波典史。
赵贞吉率妻子赴广西,至祁阳,得广西督学王宗沐翰谕。赵贞吉病且两月,计取道永州入粤,过飞雄岭中瘴,止存皮骨,与妻子相向而泣,是时颇为狼狈,智勇俱困,最后依靠王宗沐眷顾,得置于安全之地。后来,总督湖广、贵州、四川军务的张岳传檄请赵贞吉前来商议要务。赵贞吉成行,顺带归家省亲。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六月,赵贞吉被量移为徽州通判。后累迁南京吏部文选司主事,尚未就职,升南京吏部文选司郎中。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再升南京光禄寺少卿,因世宗亲自问询“赵某何在”,故又得以迁官南京通政司参议。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升任南京右通政,同年因庆贺世宗“万寿”入京。次年(1557年),又升任南京光禄寺卿。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赵贞吉听闻三大殿遇火灾,于是写信给严嵩,认为修殿大工程重开,不应把对百姓的“提编加赋”当作“第一义”(最重要的事理)。严嵩见信后大怒。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赵贞吉的父亲赵勣谢世,他闻讣后归乡。次年,朝廷升授赵贞吉为南京户部右侍郎,因已闻讣归,遂未到职。
嘉靖四十年(1561年),赵贞吉服丧期满,世宗下旨改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严嵩无力阻止赵贞吉返京,又嫉妒赵贞吉回朝后屡屡奉诏“代祭”,心中郁郁不乐。不久后,有人建议朝廷在蓟州增设户部侍郎一员,专门负责督运粮草事务,以便于练兵。严嵩准备借机将赵贞吉排挤出京,于是设宴表示想请他负责此事之意。酒席上,赵贞吉认为此事原已有人司职,徒增一职无益于事。严嵩听后,不悦而罢宴。不久后,严嵩告假,世宗询问内阁次辅徐阶对此事的意见,徐阶建议派熟习边粮事宜的吏部官员前去“查理”。吏部决定以仓场侍郎林应亮前往。严嵩回阁后,为发泄愤怒,唆使亲信、都给事中张益弹劾林应亮,将其调往南京任职,改用都察院佥都御史霍冀往蓟州。霍冀认为督饷是户部的管辖领域,赵贞吉与户部左侍郎刘大实“廷推不及”,是不称职,应该被罢免。于是赵贞吉、刘大实均被夺去官职。
罢官归乡后,赵贞吉于内江桂湖街聚众讲学,从者甚众,并遍游内江各名胜寺庙,题诗刻石。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世宗驾崩,赵贞吉痛哭,称:“先皇知我。”
颇受恩宠
隆庆元年(1567年),新即位的明穆宗朱载坖起复赵贞吉为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掌詹事府事务。八月,穆宗亲临太学,当时国子祭酒胡杰刚离职,赵贞吉代其处理事务,讲《尚书·大禹谟》之《后克艰章》篇。赵贞吉年逾六十,议论侃直,进止有仪,颇受穆宗关注。穆宗又见其阐发有旨,音畅仪端,深为感动。不久后,赵贞吉补任经筵日讲官,被推举为南京礼部尚书。
隆庆二年(1568年)三月,朱载坖又将赵贞吉留下,当经筵直讲。会文武边臣议,欲招南兵十万于张家湾。赵贞吉执意认为不可,当事者悟。复点会试总裁,奉命教吉士,仍充讲读编修,代祭孔子,为皇太子朱翊钧(后来的明神宗)讲《唐太宗喻太子章》。
隆庆三年(1569年)八月,赵贞吉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同诸阁臣入辅大政,协管詹事府事。翌年(1570年)正月,加太子太保、荣禄大夫,赐蟒袍鸾带。二月,由首辅李春芳举荐,兼掌都察院事。会有俺答之孙把汉阿吉等入降,赵贞吉力促和议。
赵贞吉博学才高,但他为人好强,容易发怒,常常得罪人。对一些重臣,他也直呼其名,因此招致诸多怨恨。高拱、张居正的名望、资历都不如赵贞吉,但都在他之前得到重用。赵贞吉与他们都恃才争强好胜,互不相让。后因非例考察科道之事,他与辅臣高拱不协,上疏请求归乡。隆庆四年(1570年)十二月,解都察院事。
归乡著书
隆庆五年(1571年)初,赵贞吉得以致仕归家,穆宗荫封他的儿子赵鼎柱为左府都事。抵家后,门人请设教于圣水寺。三月,“隆庆和议”达成,穆宗因赵贞吉曾与其议,特荫其子赵景柱为中书舍人。
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穆宗驾崩,赵贞吉哭临至水浆不入,因哀毁过度而患嗽疾。
万历二年(1574年),哀伤弟弟赵蒙吉先逝,有迟暮之感,乃于是年卜葬地于“宝峰”。
万历三年(1575年),赵贞吉杜门谢客,不复会讲,汇秦汉而下三教遗言,作为内篇曰《经世通》 ,外篇曰《出世通》 ,汇三千年未经折衷之籍,聚为一书,作内外二篇都序。此书尚未撰成,至冬末,嗽疾复作,遂辍编。
端坐而逝
万历四年(1576年)三月十五日(4月13日),赵贞吉端坐而逝,享年六十九岁。讣闻抵京师,明神宗为之辍朝一日,谕祭褒扬,谥号“文肃”,追赠少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