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之路
宣德三年十月二十一日(1428年11月27日),陈献章出生于广东广州府新会县白沙里(今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白沙街道)。
正统十一年(1446年),陈献章进县城读书,受到了新会举人梁益的高度赞扬,同年充邑庠生。
正统十二年(1447年),陈献章参加乡试,以第九的成绩中举。
正统十三年(1448年),陈献章进京参加会试,没有进入殿试,而是名列副榜,获得了进入国子监读书的资格,于是留在京城读书。
景泰二年(1451年),陈献章又一次落榜。两次应试受挫后,陈献章决心不再走科举之路,转而专心研习理学。
求学悟道
景泰五年(1454年),陈献章前往江西临川,拜在当时的理学名家吴与弼的门下学习。吴与弼无所不讲,传授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朱熹的学说。陈献章还非常注重实践,不仅亲自从事劳动,也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们。从游期间,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师生之情,陈献章非常崇敬吴师,称其为“一代人豪”,吴与弼也对其关怀备至。但陈献章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此心”与“此理”未有“渎泊”,于圣学“未知入处”,所以于半年后返回家乡江门白沙村。
陈献章从临川回到家乡后,继续采用读书的老办法,而且将范围扩大到了道家、佛家典籍,野史小说也在其阅读之列。这期间不仅足不出户,而且彻夜不寐,但还是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于是陈献章筑春阳台,修静坐之法,在精神境界上有了一个大的飞跃。
再上京城
成化二年(1466年),陈献章带领学生在野外习射礼,因此流言四起,受到非议,但白沙却泰然处之。不过三十九岁的陈献章最终还是在翰林学士钱溥的规劝下再次进京,入国子监读书。国子监祭酒邢让命太学生唱和北宋理学家杨时的《此日不再得》诗,陈献章的作品让祭酒惊叹“龟山不如也”,宣称真儒复出,于是陈献章名扬京师。在此期间,陈献章结交了罗伦、庄昶、贺钦等当时的名士。
虽然学问得到了朝野的认可,但陈献章却只被国子监选送到吏部担任一个小官。陈献章对这样的境遇泰然处之,尽职尽责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十分辛苦。有人为陈献章鸣不平,劝陈献章休息,陈献章不同意。侍郎尹曼听说了陈献章的贤德,想要自己的儿子拜在其门下,但陈献章先后拒绝了六七次。这种不肯趋炎附势的精神使其彻底得罪了尹曼,也得到了贺钦的尊重。贺钦辞去官职,跟随在陈献章的左右,对其持弟子跪拜礼。
成化三年(1467年),陈献章辞官还乡。
再次落第
成化四年(1468年),陈献章再次进京参加科举,却因为试卷被扔进水里而第三次落第。史家未有确凿的证据,但此事应该与尹曼有关。当时京城中的贩夫走卒都为其鸣不平,但陈献章却只是一笑置之。不久后又一次归乡,途中取道南京,拜会了罗伦、庄昶、章懋等人,又过清江,看望老师吴与弼。南归后的陈献章继续做学问功夫,开门讲学,门人弟子从游者愈众,其思想体系也逐渐形成。
成化六年三月十一日(1470年4月12日),翰林院编修陈音上书举荐陈献章担任台谏官,明宪宗不同意。
成化十七年(1481年),重修后的白鹿洞书院派人邀请陈献章担任山长一职,但被其谢绝。
晚年授徒
陈献章成化十八年(1482年),广东左布政使彭韶向朝廷上书,言其为醇儒,若朝廷不予录用,实在是一大遗憾。于是陈献章应召再次赴京,次年抵达。极具声望的陈献章又一次受到了京城官员的欢迎,但任职之事却最终没能实现。因为任职之前仍需要考试,陈献章体弱多病,在路上已经染病,到京后病情加重,不得不申请推迟考试。后来带病参加考试,不得不再次推迟。这时他得知母亲身体抱恙,于是向宪宗皇帝呈上《乞终养疏》。宪宗皇帝于成化十九年九月四日(1483年10月5日)授予陈献章翰林院检讨的官职,批准回乡。此后,陈献章继续在家乡讲学、会友,其弟子科举高中,入朝为官者越来越多,但他本人却再也没有进京。
弘治十三年二月十日(1500年3月9日),73岁的陈献章离开人世,去世的前几天令弟子焚香,着朝服戴朝冠,面北五拜三叩首,口念“吾辞吾君”。
身后哀荣
隆庆元年十月十五日(1567年11月15日),户科都给事中魏时亮请求将陈献章从祀孔庙。
万历元年七月十九日(1573年8月16日),明神宗下诏修陈献章家祠。
万历十二年十一月十八日(1584年12月19日),明神宗下诏陈献章从祀学宫(孔庙)。
万历三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1609年1月24日),礼部请求为陈献章补谥,明神宗同意了。万历三十七年八月三十日(1609年9月27日),明神宗下诏对陈献章追谥“文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