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吴与弼

吴与弼(明代诗人、理学家、教育家)

吴与弼
吴与弼(1391年~1469年),初名梦祥,字子傅,号康斋,抚州府崇仁县(今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东来乡)人。明朝学者、理学家、教育家、诗人,是崇仁学派的创立者,国子司业吴溥的儿子。早年师从太子冼马杨溥,精研四书五经。一生不应科举,讲学家乡,屡荐不出。弟子数百人,著名学者陈献章、胡居仁等都出自他的门下。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吴与弼去世,享年七十九岁。清代学者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将《崇仁学案》位列第一,显示了吴与弼在明代学术思想界的重要地位。作为理学开山之人,吴与弼创立的“崇仁学派”享誉中外,其下开的“江门之学”、“余干学派”和稍后的“江右王门之学”是推动中国文化教育第二次下移的开端,为中国思想史从朱熹的智识主义向内省功夫做出了突出贡献。

  • 中文名吴与弼
  • 别名吴康斋
  • 民族
  • 出生日期1391年
  • 逝世日期1469年
  • 职业理学家、教育家
  • 主要成就开创“崇仁之学”
  • 出生地江西崇仁
  • 代表作品《日录》

书香门第

吴与弼的先祖吴兢为唐朝汴州人,唐睿宗时为朝廷议大夫。吴兢的七世孙吴宣,迁居抚州。吴与弼的高祖吴景南,擅长诗赋,元代理学大儒吴澄曾为其诗集作序。曾祖吴审,“博学、诗藻清丽”。祖父吴泾,迁居崇仁。父亲吴溥,官到国子监司业,著有《古崖集》。出生于这样的家庭,对吴与弼的教育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潜心求学

吴与弼六岁入学,七岁学对句,八九岁在乡学读书时,即已崭露头角,对文学、天文、律历、医卜均有所学。十六岁学诗赋,十八岁习以科举之业。业永乐已丑年,他年方十九,赴京侍奉时任国子监司业的父亲,得拜明代“三杨”之一的冼马杨溥为师。其时,在其父任所获读朱熹所编之《伊洛渊源录》,自谓“睹道统一脉之传”,“于是思自奋励,窃慕向焉,而尽焚当时举子文字,誓必至乎圣贤而后已”。谢绝与人交往,独处小楼二年,专心攻读《四书》、《五经》和洛学(以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兄弟为首的学派)、闽学(以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为首的学派)两个学派的语录,无意进入仕途,决心以讲授理学,传播程朱哲学思想为己任。

归乡讲学

据史料记载,吴与弼6岁入学,19岁赴京师金陵求学。偶然读到宋代理学创始人朱熹的著作,当即放弃科举考试返回家乡闭门钻研。21岁开始讲学,从学弟子甚众,其中不乏学有大成者。

守义不仕

吴与弼一生不应科举,讲学家乡,屡荐不出。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由山西佥事何自学荐举入朝,后御史涂谦、抚州知府王宇也一再荐举,他都谢绝不出。

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御史陈述又荐举他入阁讲学,帝下诏江西巡抚韩雍前往礼请,他又辞谢不出。

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大臣石亨与大学士李贤上疏荐举,并派人前往征召吴与弼进京。第二年五月,授太子左谕德,他上疏请辞。明英宗召入文华殿,咨询其因,他以“浅陋之学,衰病之躯,有负期待之重,岂敢窃禄为官”力辞。后又多次上疏辞职,并由其子向吏部告以病重,才得以允准。辞官归里后,在呈英宗的谢表中力陈十事,说:“一曰崇圣志,二曰广圣学,三曰隆圣德,四曰子庶民,五曰谨命令,六曰敦教化,七曰清百僚,八曰齐庶政,九曰广言路,十曰君相一德同心。”词语恳切,获明英宗嘉许,派人护送回乡,并命地方官按月支给仓米,以示关怀。

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吴与弼病故于家中。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