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湛若水

湛若水(明代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

湛若水
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广州府增城县甘泉都(今广州市增城区新塘)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大儒。明弘治五年(1492年),湛若水参加乡试考取举人。后赴新会县拜名儒陈献章为师,由于得到严师的耳提面命,学识大为长进,深得陈的赏识,因而成为白沙学说的衣钵传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参加会试,中进士第二名,先后被授为翰林院编修、侍读。嘉靖三年(1524年),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后又历任南京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兵部尚书,追赠太子少保。湛若水在继承陈献章学说的基础上,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提出“格物为体认天理”与“为学先须认仁,仁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念,创立了“甘泉学派”,终至自成理学的一大门派,与王阳明的“阳明学”被时人并称为“王湛之学”。湛若水在全国各地创办书院近40所,弟子多达数千人,遍布大江南北,促进了明代心学的发展与繁荣。湛若水的主要门生有吕怀、洪觉山、唐枢、何迁、蒋信、郭棐、冯从吾等。湛若水在广东境内广设书院扶持后学,有力地推动了岭南文化的进程,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4月20日在广州病逝。著有《二礼经传测》《春秋正传》《古乐经传》《圣学格物通》《心性图说》《白沙诗教解注》等,有《甘泉集》传世。其事迹见于《明史》《广东通志》《增城县志》等。

  • 中文名湛若水
  • 别名字元明,号甘泉
  • 国籍明代
  • 民族汉族
  • 出生日期1466年11月20日
  • 逝世日期1560年5月16日
  • 职业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
  • 主要成就创立“甘泉学派”
  • 出生地广东广州府增城县(今广州市增城区)
  • 信仰儒学
  • 代表作品《湛甘泉集》,《心性图说》 ,《杨子折衷》
  • 谥号文简

湛若水画像湛若水,明成化二年丙戌十月十三日(11月20日)巳时出生于增城县甘泉都沙贝村(今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父湛瑛早丧,由母陈氏抚养成长。若水自幼聪敏,因故14岁始入学,16岁往广州府庠就读,明弘治五年(1492),他27岁(弘治五年)中举人,29岁往江门就学于陈献章(号白沙),毅然焚掉“路引”(赴考证件)以表学习决心。潜心研究心性理学,数年间学业大进。由于得到严师的耳提面命,学识大为长进深得陈的赏识,因而成为白沙学说的衣钵传人。

弘治十一年三月,白沙在信中赞其学术成就曰:“来书甚好,日用间随处体认天理,著此一鞭,何患不到古人佳处也”。第二年将“江门钓台”作衣钵传与若水执掌。作《赠江门钓台诗》跋:“达摩西来、传衣为信。江门钓台,病夫之衣钵也!今与民泽收管,将有无穷之祝。珍重!珍重!”

弘治十三年(1500年),陈献章逝世,湛若水为之服丧3年。若水不乐仕进,后在母亲和广州府佥事徐弦再三规劝下,至弘治十七年,始奉母命北上考试,受国子监祭酒章懋赏识,留读于南京国子监。弘治十八年(1505年)上北京会考,文章受主考张元桢,杨廷和赞赏,中进士第二名,

选翰林院庶吉士。寻授翰林院编修。若水步入仕途后,有机会在中原宣扬其理学。当时与王阳明(守仁)、吕柟、王崇等人相与论道,学者相从甚众,声誉日隆。若水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自称“阳明与吾言心不同,阳明所谓心,指方寸而言,吾之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产也”。时称“王湛之学”。

湛若水立像正德七年(1512年)奉使往安南国册封安南王。次年正月十七日到达安南国,归国时婉谢安南王厚馈,深得远人之心,归后作《南交赋》。50岁时母亲病逝,从京奉柩归葬,在家守墓三年。满服后到西樵山建书院,聚徒讲学达4年。若水讲学讲究方法,要学生先习礼,明学规,现静坐聚精会神,然后才授课。

嘉靖元年(1522年)都御史吴廷举、御史朱节向朝廷推荐起用若水,始回京复职,补翰林院编修,同修武宗实录。次年转翰林院侍读。又次年任南京国子监祭酒,作《心性图说》。历四年,升南京吏部右侍郎,次年转礼部左侍郎,预南北郊分祭议。

嘉靖三年(1524),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后又历任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湛若水考取进士后,除长期担任朝廷的官职外,致力于在南京、扬州、番禺、增城、南海等地开设书院讲授理学,尤其是不遗余力地传播白沙学说。他在讲学中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提出“格物为体认天理”与“为学先须认仁,仁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念,并在弘扬白沙学说时有所创新,终至自成理学的一大门派,被誉为“甘泉之学”。时人将他创立的理学“广派”与理学的另一大儒王阳明创建的“浙学”并称为“王湛之学”,分执明代中叶理学的牛耳。他的影响几及全国各地,其门徒达4千余人。由于向他求学的人太多,以致在授学时往往要用弟子间代为传授的方式进行。

68岁由礼部左侍郎升南京礼部尚书。71岁转南京吏部尚书。 74岁转南京兵部尚书,奉敕参赞机务。此时安南王莫登庸叛乱,嘉靖皇帝欲亲征,若水上《治权论》疏,反对出兵,因与文武大臣之议不合、遂请求致仕。75岁致仕,从此结束宦途生活、沿东南山水,游览讲学而归。回广州后,在府第附近建“天关书院”讲学(天关原名铜关,因若水曾任吏部尚书,俗称“天官”,故人称天关为“天官里”,即今广州东风中路一带)。

书法作品若水官历两京,所至迭创建书院,著书、讲学不息,回粤后更专心讲学,故《广东新语》称:“甘泉翁官至上卿,服食约素,推所有余以给家人弟子,相从士三千九百有余。于会城(广州)则有天关,小禺、白云、上塘、蒲涧等书院”。或时到西樵,回增城、登罗浮、上南香讲学。在西樵有大科、增城有明诚、南香山有莲洞、新塘有读岗和甘泉等书院。若水学识渊博,著述丰富,工书法,生平著作及诗文积逾千卷。将致仕前曾在新塘江畔建钩台,纪念其师陈白沙,并作讲学、憩息之所。

湛若水关注家乡的教育事业,在广东境内广设书院扶持后学,造就了不少英才,有力地推动了岭南文化的进程。嘉靖十九年(1540)五月,他获准退休返回家乡,自此往返广东境内各地讲学。嘉靖十九年(1540年)十月,湛若水回到广东。晚年,湛若水在广州主要致力于文教方面的活动,兴建书院、推动讲学,分别在罗浮山、西樵山、广州城内的天关及增城甘泉设置居所,修建书院。他春居罗浮,夏居西樵,秋居天关,冬居甘泉,四时讲学,不废弦歌。他还在天关精舍建立一座祝圣台,每当正朔、冬至和孔子诞辰都会率领乡中缙绅对着京师的方向瞻仰叩拜,以表示不忘朝廷之意。

湛若水一生以兴办学校、传播理学为己任,他平日除简单的生活开支外,其余的俸禄都花费于购买馆田、赡养四方学者,这些馆田分布在广东广州、南海、增城、博罗、曲江等地,外地如南京,扬州,安徽池州、徽州,福建武夷,湖南南岳等处也有湛若水所设的馆田。为防止部分学生大手大脚,挥霍浪费,湛若水特意编写《崇俭约言》以示训导。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四月二十二日,湛若水病逝于广州禺山精舍,享年95岁。嘉靖四十二年十月廿五日归葬天蚕岭(增城永和镇)。隆庆元年(1567年)追赠太子少保,谥文简。遗著有《心性图说》与《圣学格物通》。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