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崧着色像明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生。少年的时候便拥有了才名,作文敏捷,词采瑰玮。其冠而多须,浸淫及颧准,陈髯之名满天下。尝客如皋冒氏水绘园,主人爱其才,进声伎适其意。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陈维崧入清后虽补为诸生,但长期未曾得到官职,身世飘零,游食四方,接触社会面较广。又因早有文名,一时名流如吴伟业、冒襄、龚鼎孳、姜宸英、王士禛、邵长蘅、彭孙遹等,都与他交往,其中与朱彝尊尤其接近,两人在京师时切磋词学,并合刊过《朱陈村词》。侯方域将女儿许配给陈维崧的弟弟陈宗石后,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
清顺治十年(1653)三月三日,慎交社与同声社在苏州虎丘举行所谓“十郡大会”, 约有近千人与会。会上,推吴伟业为盟主。吴兆骞分得诗题,摇笔先成,又与吴伟业即席唱和。陈维崧同彭师度即席赋《上巳篇》。期间,吴伟业誉陈维崧、彭师度与吴兆骞为“江左三凤凰”。
顺治十五年(1658年)冬到康熙四年(1665年)春,陈维崧在如皋冒襄家的水绘园度过了八个年头。期间,陈维崧参加了几次清朝的科考,但屡试不第。
康熙十七年(1679年),召试鸿词科,由诸生授检讨,纂修《明史》。
康熙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1682年6月12日),陈维崧病逝于北京宣武门外租居的一间旧屋内,时年五十八岁。其身后极为萧条,全靠当年的座师冯溥、友人宋德宜等出资共助“含殓治丧”,并由友人徐乾学等议立其侄陈履端为嗣,使扶柩南下,归葬阳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