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张溥

张溥(明代文学家)

张溥
张溥(1602年-1641年),初字干度,改字天如,号西铭,学者称天如先生,太仓(今江苏太仓)人。中国明代文学家。张溥幼时常受屈辱,15岁父亡后,奉母别居西郊,肆力苦学,读书“七录七焚”以强记忆,因颜其室曰“七录斋”。天启四年(1624年),与张采、杨廷枢、杨彝、顾梦麟、朱隗、吴昌时等十一人共创“应社”,以治五经、研讨制义为务。天启六年(1626年),魏忠贤逮周顺昌,激苏州民变,颜佩韦、杨念如等五人被杀,张溥因作《五人墓碑记》以记之。崇祯元年(1628年),以恩贡入太学,结“燕台社”,又与杨伯祥结“江北应社”。崇祯二年(1629年),于吴江开尹山大会,合十七家文社为一,以“兴复古学,将使异日者务为有用”为宗旨,称“复社”,共推张溥为首领。次年,乡试夺经魁,中试,并于南京首举“复社”社集,称“国门广业社”。崇祯四年(1631年),入京,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在京二年,后以葬亲乞假归。崇祯六年(1633年),再主盟“复社”士子虎丘之会,次年,复于南京社集。崇祯十四年(1641年)五月初八,卒。张溥在文学方面,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又以“务为有用”相号召;张溥也是明末的散文家,善诗词,一生著作颇丰,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对后世较有影响。另著有《七录斋集》等。

  • 别名仁学先生
  • 乾度,天如
  • 西铭
  • 所处时代明朝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
  • 出生日期1602年5月14日(万历三十年三月二十三日,壬寅年,乙酉日)
  • 逝世日期1641年6月15日(崇祯十四年五月八日,辛巳年,壬午日)
  • 主要成就明朝晚期文学家 创建复社
  • 主要作品《七录斋集》《五人墓碑记》《春秋三书》
  • 本名张溥
  • 属相

张溥半身像张溥(pǔ)出身官宦门第,惟因婢妾所生,排行第八,故“不为宗党所重,辅之家人遇之尤无礼,尝造事倾陷诩之”,当面称他“塌蒲屦儿”,意为“下贱人所生,永远不出息”。张溥遭此侮辱,勤奋好学,读书必手抄,抄后读过即焚去,如此反复七遍,冬天手冻裂,以热水浸暖继续再练。后来他把自己的读书室名为“七录斋”,自己的著作也题名为《七录斋集》。《明史》记有张溥“七录七焚”的佳话。

崇祯四年(1631年)成进士,授庶吉士。与同邑张采齐名,时称“娄东二张”。天启四年(1624年),与郡中名士结为文社,称为应社,人员有张采、杨廷枢、杨彝、顾梦麟、朱隗、吴昌时等十一人,后来遍及全国,超过三千人,平时以文会友,兼又评议时政,“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天启六年(1626年),撰写《五人墓碑记》,痛斥阉党。崇祯元年(1628年),与张采一起,在太仓发起了驱逐阉党骨干顾秉谦的斗争,所撰散文,脍炙人口,二张名重天下。崇祯二年(1629年),组织和领导复社与阉党作斗争,复社声势震动朝野。

《七录斋集·国表序》载有复社活动的盛况“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其影响遍及南北各省,执政巨僚由此颇为忌恨。崇祯三年(1630年)张溥和吴伟业、杨廷枢、吴昌时、陈子龙等同时中举,隔年又与吴伟业中进士,改庶吉士。崇祯十年(1637年),礼部员外郎吴昌时与张溥一起推举周延儒复出。里人陆文声要求入社被拒,因向朝廷告发张溥等结党,正史《张溥传》和梅村的《复社纪事》说他是病卒于家。计六奇《明季北略》中说张溥被吴昌时下毒,当夜腹部剧痛而死,时年四十岁,“千里内外皆会哭”,私谥曰“仁学先生”。 张溥死后,由黄道周为之作墓志铭。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