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礼贤(Richard Wilhelm 1873—1930)原名为理查德·威廉,来中国后取名卫希圣,字礼贤,亦作尉礼贤。汉学家。1873年05月10日,他出生于斯图加特——当时符腾堡王国的首府。
卫礼贤翻译出版了《老子》《庄子》和《列子》等道家著作,还著有《实用中国常识》《老子与道教》《中国的精神》《中国文化史》《东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变迁》《中国哲学》等等。他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中学西播”的一位功臣,也是民国教育家厉麟似的挚友。
少年经历
1879年秋季,他进入小学学习,三年后转入一所实科中学,这是因为他以后要接管父亲的作坊。但是,1882年其父的过早去世改变了一切,他的家庭陷入困境。母亲决定让他日后从事新教的牧师职业,这要求他转入人文中学学习,他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虽然当时神学校的学费和普通大学一样昂贵,但由于它是由教会基金会资助的,因此是贫穷的青年们接受大学教育的惟一途径。
青年经历
1891年8月,卫礼贤通过了“图宾根新教神学校的入学补考”,这个考试相当于高级中学毕业考试。同年11月,他在那里注册入学。1895年8月,卫礼贤结束了首次神学职业资格考试,并于11月份被授予斯图加特修道院所属教堂(主教堂)的牧师职位。接着,他去乡村教区承担了两个代理牧师的工作。1896年初,他在符腾堡战时后备军中做了短暂的替代性服役,另外还担任了代理牧师的职位。
中年经历
1897年德占胶澳后来华传教。1899年,卫礼贤来到刚刚成为德国租借地的青岛,开始了他的传教生涯。同任何虔诚的传教士一样,他当时来中国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向广大的中国人传播上帝的福音,但卫礼贤并不属于那种宗教狂热分子,他是一个对文学与艺术有着较高天赋和良好修养的人,所以从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对于了解中华民族及其思想与文化的兴趣就远远超出了宗教事务本身。
卫礼贤兴办学校、医院及其他各种慈善事业,通常是欧美新教会在“异教地区”开展工作的重点,这既是传教士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其实现自己传教使命的一般手段。卫礼贤从一开始就对为中国孩子办学表现出特殊的兴趣。1900年5月,也就是在来中国刚刚一年后,他就与新婚妻子在一所租来的房子里为中国男孩开办了“德华神学校”(Deutsch—chinesische Seminar),规模不大,只有几名学生。
后来,办学计划得到同善会的支持和资助,于1901年春天建立起独立的校舍,定名为“礼贤书院”(Richard—Wilhelm—Schule),并聘请了一些中国旧文人和新式知识分子担任教员,有学生20余人。1903年,学校迁入新址,规模进一步扩大。由于该校办学成绩优异,1906年清政府赏给卫礼贤四品顶戴,他成了青岛赫赫有名的“卫大人”。
在卫礼贤聘请的中国教员中,有不少是熟读儒家经籍的旧文人,他们几乎都是科举出身的举人或贡生,其中不乏饱学之士。例如平度籍举人邢克昌,就是卫礼贤最早的经学老师,卫礼贤对《论语》《大学》《诗经》等儒家经籍的学习、理解及早期翻译,多得益于他的帮助。正是在办学和同这些旧文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卫礼贤对中国古典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他的汉学家生涯,也就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的。
辛亥革命后与康有为在青岛组织尊孔文社。将《论语》《道德经》《列子》《庄子》《孟子》《易经》《吕氏春秋》《礼记》等译成德文,迄今仍在西方再版发行。1920年离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