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厉麟似

厉麟似(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外交家、语言学家、慈善家)

厉麟似
厉麟似(1896年2月18日-1970年10月21日),原名厉家祥,字麟似,生于浙江杭州。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外交家、语言学家、慈善家,爱国民主人士。清代文豪厉鹗之后,晚清金石名家厉良玉之子。早年曾留学日本、德国,获耶拿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和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曾任蒋介石对德外交顾问,并分别与蔡元培、朱家骅、陈立夫等人一同发起创立了国联世界文化合作中国协会、中国联合国同志会、中德文化协会等近代较有影响的对外组织与文教组织。厉麟似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对德外交关系的主要推进者之一,为中国抗日军队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也是中国国联外交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他国学功底深厚,并精通德、日、英、法等六国语言,引进并翻译出版了大量西方著作及影视作品,同时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介绍到了西方世界。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中欧文化交流。他曾为电影行业最高行政官员,对中国电影行业进行了有益改革。他首次提出了中国电影的分级制度,为国产影片制定标准,并积极推介《渔光曲》等优质国产影片参加国际电影节。

  • 中文名厉麟似
  • 外文名Li Linsi
  • 别名厉家祥(原名)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浙江省杭州市
  • 出生日期1896年2月18日
  • 逝世日期1970年10月21日
  • 毕业院校同济大学、上智大学、耶拿大学、海德堡大学
  • 职业教育家、外交家、语言学家、慈善家
  • 主要成就中国近现代文教界代表人物中欧教育文化交流先驱新中国外语教育事业奠基人
  • 任教院校国立中央大学、暨南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
  • 逝世地上海市

早年经历

厉麟似,1896年2月18日出生在浙江名门杭州厉氏家族。浙江厉氏家族是历史上有名的世家,唐、宋年间,出现过“厉氏两都督”、“婿翁状元”、“父子进士”、“三兄弟进士”、“两代五人登进士”、连续四代的“祖孙进士”等中国历史上极为罕有的奇异现象,诞生过无数贤臣墨客。迁居杭州的这一支自清康乾年间大文豪厉鹗始,世代均为饱学之士。父亲厉良玉是晚清著名学者和金石书画大家。厉家非常重视后代的教育,在孩子十分年幼时便让他们开始读家塾。厉麟似两岁开始识字,三岁便入家塾读《三字经》、《千字文》等中国古代经典读物,并由其曾祖父、祖父和父亲亲自授业。自幼的家庭熏陶和严格的家庭教育为厉麟似打下了十分扎实的国学功底。

留德期间的厉麟似191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语言科后,厉麟似赴日本上智大学留学四年,回国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官费赴德留学生,在德国期间先后获得了德国耶拿大学法学硕士学位与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厉麟似在德国游学达十年之久,除获得法学与哲学学位外,他还修习了政治学、教育学、军事学及英文、法文和俄文,并游历了瑞士、法国、比利时、英国、荷兰、苏联等欧洲各国。

在德国求学期间,厉麟似积极向西方知识界人士介绍和传播东方文化。他1921年便在德国创办著名的汉学研究组织——景星学社与首个专门研究汉学的专业学术期刊《汉学》杂志。他还曾加入德国首个“中国学社”。该学社由德国著名汉学家卫礼贤创建,致力于帮助西方人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厉麟似曾协助学社创办了数种汉学研究报刊,并积极参与主办各类中国文化报告会和展览会。

在留德的十余年间,厉麟似接触到了很多西方的进步思想,并结识了周恩来、朱德、林语堂、陈寅恪、朱家骅等一批留德学人,同时与汉学家卫礼贤结下了深厚的交谊,并对卫礼贤等一批西方汉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希特勒也曾对其赏识有加,并与其合影留念。厉麟似在留德期间积累的人脉,为他日后从事对德外交与中欧交流工作奠定了基础。

文教生涯

1930年,厉麟似结束了自己14年的海外求学历程,怀着满腹经纶与满腔爱国热忱返回祖国。学成归国的厉麟似通过蒋介石进入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自此开始了他在文教、外交舞台上的职业生涯。

20世纪30年代,厉麟似曾受聘于国民政府最重要的智库之一——国防设计委员会,任国际组专门委员,为蒋介石提供对德方面的专家意见。

此外,厉麟似还积极投身国家教育事业与文化外交事业。他分别与蔡元培、朱家骅、陶行知、陈立夫等人一同发起创立了国联世界文化合作中国协会、中德文化协会、中意文化协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等民国时期较有影响的对外组织与文教组织。期间,他曾先后担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副委员长、国立中央大学教授等职,并兼任电影检查委员会常委、中国国联同志会理事、中德学会董事等职。

国际联盟考察团1932年8月,为了积极加强中国与国联及其各其他成员国的联系,厉麟似代表中国政府出使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奥地利及苏联等欧洲八国,进行教育考察与合作,途中与各国外交部、教育部及各文教机构等代表进行了广泛的接洽,有力地加强了中欧文教合作的纽带。回国后,他积极投身教育建设与中欧文教事业的交流与合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中欧文化交流。

1933年6月,为进一步加深中国与其他国联成员国间在文化、教育上的合作关系,厉麟似与蔡元培、张静江、宋子文等人联合国联,筹备成立了世界文化合作中国协会。

作为蒋介石对德外交的核心人物朱家骅的“左右臂膀”及重要智囊,厉麟似与朱家骅几经曲折,最终促成了德国前国防部长、被世人尊称为德国“国防军之父”的汉斯·冯·塞克特将军的来华,并同意担任在华德国军事总顾问。塞克特首次访华时,对中国军事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进行了详细考察,他临别时曾赠送给蒋介石其个人代表作《一个军人之思想》。该书的官方中文译本即是由厉麟似主持翻译的。中文版问世后,在国民党军方中广为流传,成为军队建设的重要参考书。

1935年5月,为敦睦中德邦交,沟通两国文化,厉麟似与朱家骅等留德归国著名人士,在南京创办了第一个代表中国官方的对德交流机构——中德文化协会。协会成员包括中德两国政界、军界和文化界的友好人士。协会由时任交通部长朱家骅任理事长,教育部长王世杰、德、奥、瑞三国驻华公使四人任名誉会长,时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厉麟似、德国驻华使馆代表劳德士参事、德国驻沪总领事克利拜、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总顾问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将军等任理事。而协会的实际主要负责人则是厉麟似等中国官员。该协会主要代表中国政府接待访华的德国团体与专家,开展中德两国官员互访与经贸往来,在20世纪30年代发展中德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年,厉麟似在国内结识了时任国联中国首席代表的顾维钧。两人志同道合,一见如故,遂结为知交。厉麟似也是20世纪30年代顾维钧诉诸国联外交,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理念的主要支持者。

1936年3月,厉麟似与顾维钧、王正廷等人一同被推举为国联中国分会——中国国联同志会理事。作为民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对外组织之一,国联同志会对中国争取国际舆论生存空间和增进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抗战历程

抗战爆发前夕,他曾受友人军事理论家蒋百里之邀为其翻译德国军事著作,后又听取了蒋百里的建议,举家由南京迁至上海,全力助其翻译德国军事著作。

抗战爆发后,厉麟似因与国民党高层意见相左,而辞去国民政府职务,自此全身心投身高校教育事业。

抗战期间,他仍以其自身的影响力,在中国国联同志会、中德文化协会等对外组织的职务和长期以来与欧洲各国外交界、新闻界、军政界、学界等欧方人士保持的友好关系,开展对欧国民外交工作,推进对欧宣传,努力为中国人民抗战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1937年抗战爆发初期,厉麟似与蔡元培、胡愈之等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合组织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积极组织发动文化界人士及民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作为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创始成员,厉麟似与蔡元培等联合全国各大高校校长、教授联合发表长篇声明,揭露日军蓄意毁灭中国教育机关的罪恶暴行,并组织救亡协会下设的国际宣传委员会扩大对外宣传,争取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此外,厉麟似也被吸纳到被国民政府当局法定为全市抗日救亡团体的“最高组织”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中。该组织领导和协调上海各个社会组织和救亡团体,开展了大量的抗日后援工作,尤其在“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更是在配合和支援前线作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上海“孤岛时期”,厉麟似应友人何炳松之邀,任教于暨南大学。期间,他毅然放弃了学术研究工作,将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培养学生上,并鼓励学生精忠报国,坚决抗日。

1942年上海全面沦陷后,厉麟似仍留在上海,与侵略者进行着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抗争。因厉麟似是当时的社会名流,曾身居教育部要职,又曾留学日本,日本侵略者与日伪当局曾多次试图拉拢他,并采用各种腐蚀诱惑的手段逼他出来为他们做事。日本人对厉麟似说,只要他合作,可以给他安排教育部部长或考试院院长的高位。面对威逼利诱,厉麟似不卑不亢,找出了各种理由推脱。他曾暗下决心,决不能为日本侵略者服务。他深信抗日战争终会胜利。厉麟似不卑不亢,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令日本人也无可奈何。这段时期,厉麟似默默翻译了很多日本和德国的军事著作,并做了大量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厉麟似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影响了上海大批的文化人。教育家钱均夫、历史学家吕思勉、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等上海文化名人都深受其影响,在面对敌人威逼利诱时表现出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智慧与胆识。

日军虽然对厉麟似恨得牙痒痒,但因顾忌他的国际影响力,始终都不敢动他。

晚年岁月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早已对国民政府的腐败堕落看不下去的厉麟似,拒绝了蒋介石的赴台邀请,在周恩来的挽留下留在了大陆,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贡献力量。

作为具有较高声望的民主人士,新中国成立后,厉麟似被邀请担任浙江省文史馆馆员,后又受陈毅之邀参与上海外国语学院的创建,并筹建德语专业。他为新中国德文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外语人才。他于1970年10月在上海逝世,终年74岁。

厉麟似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语言学家,也是中国电化教育的奠基人和中欧教育文化交流的先驱。他曾参与创建联合国中国分部,是文化界抗日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圣雄甘地”,在促进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后世影响

1998年,厉麟似被《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作为近现代教育界的代表人物收录。其生平事迹等亦同时收录于《中华民国外交史辞典》《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中外电影永远的巨星》《中国电影七十年》《中国电影卅年》《中国近现代文学艺术辞典》、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日本《现代中国研究》(日文)等辞书及文献。

2019年,厉麟似被中国教师博物馆作为“中国历代名师”之一推荐入选“中国教师发展基本陈列”。

2020年,在厉麟似先生逝世50周年暨联合国成立75周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发文纪念曾在联合国事务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国教育家和外交家厉麟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中国教育家厉麟似为中国教育发展和中欧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

2021年,厉麟似与毛泽东、周恩来等29人一同入选“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资料库”。

在“中国历史上40位最卓越的教育家”排行中,厉麟似位列第28位。他分别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等列为“影响中国历史的十位教育大家”、“为近现代中国作出卓越贡献的十位教育大家”等。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