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陈垣

陈垣(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

陈垣
陈垣(1880年11月12日—1971年6月21日),字援庵,又字圆庵,广东广州府新会县人。中国杰出的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陈垣先后创建广州光华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孤儿工读园、北京平民中学。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导师。民国十五年(1926年)至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49年以前,他还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1952年至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垣在元史、历史文献学、宗教史等领域皆有精深研究,留下了十几种专著、百余篇论文的丰富遗产。陈垣主要的著述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另有《陈垣学术论文集》行世。陈垣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二陈又与吕思勉、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他的许多著作成为史学领域的经典,有些被翻译为英、日文,在美国、德国、日本出版,毛泽东主席称他是“国宝”。概述图参考资料:

  • 全名陈垣
  • 援庵、圆庵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广东广州府新会县石头乡
  • 出生日期1880年11月12日
  • 逝世日期1971年6月21日
  • 主要成就著“古教四考”,以宗教史研究来拓展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元史和民族关系史推出《元西域人华化考》
  • 主要成就避讳学和年份学成就斐然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二所所长与陈寅恪、吕思勉、钱穆并称中国史学四大家
  • 主要作品时事画报、《震旦日报》
  • 本名陈垣
  • 国籍中国
  • 毕业院校光华医学院

坎坷早年

青年陈垣光绪六年十月初十(1880年11月12日),陈垣出生在广东省广州府新会县石头乡富冈里一个药商家庭。少年时,他受“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影响。陈垣自幼嗜好读书,《书目问答》《四库全书总书目》两部目录学著作引领他走上学问之路。陈垣17岁时曾赴京参加科举考试却落选,21岁时获新会县试第一。,后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治学。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影响下,陈垣和几位青年志士在广州创办了《时事画报》,宣传反帝爱国思想。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陈垣因进行反清斗争,被清政府抓捕,为躲避追捕,陈垣回到新会老家担任篁村小学教师。他到职后,承包了学校大部分课程,他不仅教学生国文、算学等基础课程,而且还教学生体操和唱歌。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陈垣先后在振德中学和义育学堂教国文和历史课程。期间,受广州瘟疫和父亲病重的影响,转入医学院,开始学习西方医学。他因父亲患结石,经西医手术而痊愈,遂考入美国教会办的博济医学院学习西医,后因不满美国教师对华人师生的歧视,又与友人共同创办了广州光华医学专门学校。学习中,陈垣深感治疗个人疾病,诊脉开方,无关于国,对于“有志天下之学”的他来说,实为小道。

宣统二年(1910年),陈垣在光华医学院毕业并在此任教三年,主要教授学生人体解剖学、细菌学课程,他讲课时十分注重直观性教学,经常自己动手画教学插图,方便学生理解。另外,为了课程需要,他经常带学生到郊外乱骨堆里捡骨骼,并将它们洗干净拼接在一起,作为教学工具。学生通过与实物接触,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了记忆。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陈垣和康仲荦创办《震旦日报》及其副刊《鸡鸣录》,以迎接革命,在办报和学习医学过程中,陈垣以笔作枪,写了大量时文和医学文章。

经世治学

1912年于广州民国元年(1912年),陈垣被选为中华民国众议院议员。由于议员是专职性质,他来到北京定居。到北京后,陈垣突然发现了太多有利的读书条件,不少年轻时根本不敢想象的书籍能随时看到,让他一下眼界大开,特别是民国四年(1915年)接触到从承德入京收藏的文津阁《四库全书》后。作为年轻的参议员,陈垣精明能干、文才极好,得到了当时交通系首领梁士诒的赏识,先后在梁士诒主持的税务处、内国公债局、毛革改良会等机构任职。因政局混乱,潜心于治学和任教。他曾在一段时期内信仰宗教,故从民国六年(1917年)开始,陈垣发奋著述中国基督教史,于是有《元也里可温考》之作。陈垣认为,中国基督教初为唐代的景教,以次为元代的也里可温教、明代的天主教、清以后的耶稣教。所谓“也里可温”,是元代基督教的总称。元亡,也里可温就绝迹于中国。但作为宗教史来说,它又是世界宗教史的一个组成部分。陈垣这一著作不但引起中国文学界的注意,也受到国际学者和宗教史研究专家的重视。

从民国六年(1917年)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的近三十年,陈垣在宗教史、元史以及历史年代学、避讳学、校勘学等领域,作了许多开创性的或总结性的工作。这些与故宫博物院丰富的档案文献收藏息息相关,其中对《四库全书》、明清档案的利用,构成了他这一时期著作的特色之一。此时的陈垣已经日益沉浸在文史学习中,并未体味当官之要义。梁士诒作为交通系首领,致力于政治经济实务,自然对陈垣这种发展方向表示不满。民国八年(1919年),梁士诒曾在陈垣著作合刊本上题字“消磨一代英雄尽,故纸堆中问死生”,以期点醒陈垣。陈垣在家书中写道,梁不喜人读书,因此他们实在是不能久处的,两个人的关系也日生嫌隙。

民国九年(1920年),遇华北大旱,众多孤儿缺衣少食,陈垣与华北赈灾协会一起参与筹办“北京孤儿工读园”。

民国十年(1921年)9月,陈垣又创办平民中学,教授学生修身、国文、历史以及中国文史等课程。12月,梁士诒任国务总理,陈垣担任过半年左右的教育部次长,代理主持过部务(部长黄炎培不到职)。

民国十一年(1922年)5月27日,陈垣辞去教育部次长职务,潜心著述,与梁士诒的关系也日益变淡。陈垣自述云:“眼见国事日非,军阀混战连年,自己思想没有出路,感到生于乱世,无所适从,只觉得参加这样的政治是污浊的事情,于是就想专心致力于教学与著述。”

泰斗之路

陈垣民国十二年(1923年)起,陈垣开始在燕京大学任教,初为讲师。

民国十三年(1924年),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11月20日,清室善后委员会成立,李煜瀛为委员长,在李煜瀛的推荐下,陈垣任常务委员,主持常务工作。

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陈垣任理事会理事兼图书馆馆长,图书馆分图书、文献两部,沈兼士、袁同礼副之,正式履行新式博物馆所赋予的典藏、保管、陈列、研究和出版等职责。

民国十五年(1926年)3月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期间,故宫博物院在北洋军阀皖、直、奉等支持的临时执政府肘腋下,先后历经四次改组,包括维持员、保管委员会、维持会及管理委员会等四个时期,陈垣在这一过程中勉力维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9月,陈垣受聘为公教大学副校长;之后,陈垣一直在北京辅仁大学教授学生国文、历史等课程,既使在担任北京辅仁大学校长之后,校务繁忙。

民国十六年(1927年)升为教授。他同时在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校任教。

民国十八年(1929年)2月左右,陈垣正式担任史学系专任教授兼系主任。陈垣到任之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师资的缺乏。由于史学系和地理学系分立,部分教师转入地理学系,致使史学系教师短缺,因此陈垣的首要工作是延聘新教师。当时陈氏正主持辅仁大学,因此辅仁大学史学系的教师,如张星烺、黄伦芳等,就被聘至北平师大史学系兼课。他还聘任北平其他大学的教师到史学系任教,如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朱希祖、邓之诚,讲师柯昌泗,清华大学历史系讲师瞿宣颖,北平大学教授宁协万,法政大学教授刘彦,燕京大学讲师王世富等。这些新教师的补充,为史学系注入了新鲜血液。

民国十八年(1929年)以后,陈垣在史学系主要开设了3门课程,分别为“中国史学名著选读”“中国史学名著评论”和“史源学实习”。“中国史学名著选读”开设于1929、1930学年,上、下学期各2学分,为选修课。“中国史学名著评论”亦开设于1929、1930学年,上、下学期各2学分,为必修课。“史源学实习”开设于1933学年,上、下两学期各2学分,为三、四年级的选修课。

民国十九年(1930年)3月,陈垣完成《敦煌劫余录》的撰写,举世瞩目。担任北平师大史学系系主任后,他坚持亲自为学生授课。民国二十年(1931年)辞去系主任之后,陈垣又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8月重返北平师大历史系担任教职。

抗日期间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北平被日军侵占。陈垣身处危境,坚决与敌斗争。

1937年陈垣与胡适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5月,日本侵略军攻占华北重镇徐州之后,日伪政府强迫北平全市悬挂日伪国旗,并强令群众上街游行,以示庆祝。辅仁大学及其附属中学坚决拒绝执行挂旗、游行等无理要求。结果日伪震怒,强令辅仁大学及附属中学停课3天,并多次派人找校长陈垣“质问”。陈垣回答道:“我们国土丧失,只有悲痛,要庆祝,办不到!”坚决不挂旗,不游行,与日伪不屈抗争。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因在日伪的控制下,沦陷区人民噤若寒蝉,师生碰面,也只能目视而过。陈垣在《年刊》题词说:“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这里的“蛮貊之邦”,陈垣是用来借指沦陷区。因为他看到个别毕业生在给敌伪做事,甚至欺压国人,心里非常痛心,因而劝诫同学们一定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正直的人,即使是生活在日伪的控制下,也不能做言语无信、甚至干助纣为虐之事的人。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陈垣为《年刊》题词说:“孝经曰: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交友之道,在得切磋之益,毋徒事佚游宴乐,是之谓辅仁。”他告诫学生在日寇横行的环境里交友一定要慎重,切莫认贼作父,不要与日伪汉奸分子往来。陈垣校长一再引用《论语》《孝经》等经书中的话,谆谆教导学生,日伪明知他的深意所在,但因为是引用经书,也对他无可奈何。同年,日本细井次郎升为辅仁大学校务长首席秘书,兼任附中学监。此后派到学校的日籍教师增多起来,学生中也有日伪特务,他们一起对师生实行监视。在此情况下,陈垣校长与校内德国籍天主教圣言会司铎出面与日伪政府周旋,坚持学校不挂日本国旗,不用日文课本、不把日语作为必修课,从而使辅仁大学成为当时沦陷区唯一不悬挂日伪旗帜、不读日伪所编的,旨在进行奴化教育课本的大学。

作为响彻国际的知名学者,在北平沦陷期间,日伪试图拉拢陈垣来扩大对北平教育界的掌控,曾以高薪聘请他出任“日中满蒙四国东亚文化协议会”的中国会长,但试过很多办法都奈何他不得。据史料记载:“陈垣身为基督徒,且有儒家不屈的风度,在抗战期间,日本人虽然捉弄他几次,到底奈何他不得。”陈垣利用史学研究作为武器,连续发表史学论著,抨击敌伪汉奸,显示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在八年抗战期间,陈垣连续写成《南宋河北新兴道教考》《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中国佛教典籍概论》等宗教史论文及《通鉴胡注表微》,都含有讽今喻世、抒志表微的用意。

学风之变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陈垣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北平解放前夕,国民党多次请陈垣南下,在又一次政治大变动中,他拒绝离开,选择留在北平,迎接新社会的到来。

1963年于北海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陈垣与学生上街欢迎解放军入城,从兴化寺街5号步行到西直门,逾十多华里,此时陈垣已近古稀之年。北京刚解放时,郭沫若、范文澜等人就发起成立新史学会,陈垣虽然没有参加发起活动,但随后不久就在范文澜的介绍下,参加了新史学会的活动,并提出了由科学院成立历史研究所的建议。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在掌握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曾深入研究、著作等身的基础上,陈垣很快接受了新事物。之后的十年间,先后写了二十多篇短文。

1950年10月10日,中央人民政府宣布接办辅仁大学,改称“国立辅仁大学”,陈垣被任命为校长。

1951年2月,中国史学会筹委会开始编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陈垣便承担了《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两部分的工作。夏,陈垣报名参加土地改革,当时他已经是71岁了,他是西南土改工作团第二分团的团长。11月,毛泽东在怀仁堂举行国宴时与陈垣同席,他向别人介绍说:“这是陈垣,读书很多,是我们国家的国宝。”

1952年6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辅仁校园也被划为北京师范大学北校区。陈垣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直至去世。

1956年,陈垣参与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历史科学12年远景发展规划的制订,提出了要加强资料整理,加强索引等工具书编制的建议。

晚年波澜

1956年,陈垣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做《我对知识分子的意见》,表示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参加到中国共产党的行列。“大跃进”开始后,陈垣陷入一阵慌乱,对自己的学术研究不知“何去何从”,感觉再整理旧东西“不能为‘大跃进’服务”。他诚恳地对党委的同志说:“历史这门学问太难了,自己过去的著作是否有错误已无能力辨别批判,希望一些研究历史的党内负责同志给予帮助。”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向北京市委介绍说,陈垣几次表态拥护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进行批判,想做一位“红色老人”“红专老人”,但又担心自己的著作被完全否定。

1958年,陈垣所写的《学习历史》一文,较为系统地运用历史唯物论的观点,阐释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科学,学习历史有什么用等基本问题。同年,国务院成立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陈垣作为小组成员之一,和其他十几位专家一起讨论确定了古籍整理出版10年规划和6个方面的重点。郭沫若等人入党的消息公布之后,对陈垣震动不小,他马上表示“不灰心”之意,并于12月正式提出申请入党。北京师范大学党委转年1月9日向市委汇报,上交了一份4000余字的陈垣思想内部评价及小传材料,建议“可考虑发展其入党”。

1959年,陈垣被批准入党。同时,看到马寅初的遭遇,他就有所顾虑:“经济学方面批判马寅初,历史学方面是不是也要批判我?”他私底下说:“那些过去不研究学问的,不写著作的,倒没有什么事。我们这些人,过去费了力气做学问,今天被叫做资产阶级专家要被批判,真不如不做了。”

1961年2月,陈垣正式承担了新旧两部《五代史》的标点任务,他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同年,中国佛教协会为了奉迎佛牙出访缅甸、锡兰等国,约请陈垣撰文考证佛牙自南北朝传入中国后在中土尊奉延续的历史。刘乃和回忆说:“当时正是三伏天气,气候闷热,他(陈垣)不顾酷暑,亲自指导我们阅读查找《历代三宝记》《宋高僧传》等大量文献”。最后撰成了《佛牙的故事》一文,历述南齐法献将佛牙传入中土后,一千五百年间有关佛牙的史料故实。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陈垣不幸被软禁。1971年6月21日,陈垣饮恨以殁,享年92岁。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