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穆旦

穆旦(原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

穆旦
穆旦(1918年4月5日—1977年2月26日),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1940年在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赴美国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受到政治迫害,调图书馆工作。1977年2月26日,穆旦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59岁。穆旦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

  • 中文名穆旦
  • 别名梁真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天津
  • 出生日期1918年4月5日
  • 逝世日期1977年2月26日
  • 职业诗人,翻译家
  • 代表作品《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旗》
  • 主要成就在《大公报》和《文聚》上发表诗作
  • 人称“九叶诗人”
  • 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
  • 原名查良铮

穆旦穆旦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他的诗在上海诗人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20世纪40年代初期,闻一多编选《现代诗钞》时,选入了他诗作十一首,数量之多仅次于徐志摩一首。1948年初,方宇晨的英译《中国现代诗选》在伦敦出版,其中就选译了穆旦诗九首。1952年,穆旦的两首英文诗被美国诗人赫伯特·克里克莫尔(Hubert Creekmore)编选入《世界名诗库》(A Little Treasury of World Poetry),同时入选的其他中国诗人只有何其芳。穆旦诗作的艺术风格、诗学传统、思想倾向和文学史意义,在20世纪40年代就被一些诗人和评论家较为深入地讨论着,并被介绍到英语文学界。

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穆旦频受政治运动的打击,身心遭到极大的摧残,被迫从诗坛上销声匿迹,转而潜心于外国诗歌的翻译,直到骤然去世。穆旦去世多年以后,才逐渐被人们重新认识。人们出版他的诗集和纪念文集,举行“穆旦学术讨论会”,给予他很高的评价。“二十世纪中国诗歌大师”的排行榜上,他甚至名列榜首。这种种的不寻常,被称为“穆旦现象”。

袁可嘉在《诗的新方向》中认为,穆旦“是这一代的诗人中最有能量的、可能走得最远的人才之一”,如今看来这一判断是准确的。

袁可嘉回忆了现代文学史上现代化新诗潮的由来和发展,认为“穆旦是站在40年代新诗潮的前列,他是名副其实的旗手之一。在抒情方式和语言艺术‘现代化’的问题上,他比谁都做得彻底”。不过袁又指出,这样的“彻底性”难免在某些尚不成熟的诗作中带来一定程度的生硬和晦涩,使他的作品到如今还不能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欣赏,是我们应当吸取的教训。

王佐良认为“无论如何,穆旦是到达中国诗坛的前区了,带着新的诗歌主题和新的诗歌语言,只不过批评家和文学史家迟迟地不来接近他罢了”。王佐良还谈到了穆旦晚年的诗作,认为诗人经过将近三十年的坎坷,仍有那无可企及的诗才。他认为《冬》可以放在穆旦最好的作品之列。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