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生活
约翰·杜威在1859年10月20日出生,这一年也是英国进化论的提倡者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发表其《物种起源》(Origin of Species)巨著的一年。杜威诞生在一个中产社会阶级的杂货商家中。他的家乡在新英格兰的佛蒙特州的伯林顿(Burlington)。这个地方向来习于自治,崇尚自由,笃信民主制度,这些可以说是新英格兰殖民区的传统精神。
杜威小的时候有点害羞,并不是很聪明的小孩,不过他很喜欢看书。他在中学毕业之后,就进入当地的维蒙特大学就读。大学的时候,杜威修过希腊文、拉丁文、解析几何及微积分,大三开始涉猎自然科学的课程,大四时,他才更广泛地接触到人类智能的领域。
初入学界
约翰·杜威1879年,杜威毕业于佛蒙特大学,开始了他一直想要从事的教职工作,并且继续研读哲学史。
1882年,杜威首次发表论文,这三篇论文被刊登在全国哲学学术论文的杂志上,对他自己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鼓舞。
1884年,获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884-1888年、1890-1894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1889年曾短期在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哲学。
芝加哥大学
1894-1904年,杜威在芝加哥大学任哲学系、心理学系和教育系主任,1902-1904年还兼任该校教育学院院长。
1896年,他创办了“芝加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University of Chicago Laboratory Schools)”作为他教育理论的实验基地,他的太太任该校校长。杜威反对传统的灌输和机械训练的教育方法,主张从实践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口号。其教育理论强调个人的发展、对外界事物的理解以及通过实验获得知识,影响很大。
后来,杜威跟他妻子还创办了芝加哥大学的附属实验小学(University Elementary School),但因归并的问题与芝加哥大学校长威廉·哈珀等人产生分歧,遂辞职离去。1904年,他前往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图册:杜威式教学的部分内容
哥伦比亚大学
Dogtown的杜威学校1904-1930年,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兼任教授教职,直至退休。在各个大学任教期间,他还协助创办了美国心理学联合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美国哲学协会(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主席(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等组织。
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教职,是杜威的教学生涯中最长的一段时期,其间由于接触外籍学生的缘故,使他将教育的思想也能影响到世界其它各地。这其中的留学生包括胡适、冯友兰、陶行知、郭秉文、张伯苓、蒋梦麟等一批国学大师和学者。尾野教授是一位日本的留美学生,曾受教于杜威,获得博士学位后返回日本,担任东京帝大教授,促成了一九一八年杜威在日本东京帝大的讲学。
国外访学
杜威(前排右一)1919年来华期间与众人合影1919年,杜威的东游是个很好的契机,于是中国有包括北京大学、新学会等团体联名请他到中国讲学。当时虽是北洋政府统治,但是民间学术社团与外国人交往却无任何限制。五个教育团体请他到北京、上海、南京和其它几个城市讲演,他也接受了。发起这件事的是胡适、蒋梦麟、陶行知等杜威的及门弟子,代表江苏省教育会、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知行学会等五个团体。 4月底,胡适专程从北京到上海去欢迎杜威夫妇。杜威夫妇是在1919年4月30日到上海的。
杜威访华,蒋梦麟、胡适、陶行知陪同1919年,杜威曾先后在北京、南京、杭州、上海、广州等地讲学,由胡适先生等人担任讲学的翻译,把民主与科学的思想直接播种在中国。杜威夫妇原来打算过了夏天就回美国,后来他们变更了计划,决定在中国留一整年。这是由于五四运动大大地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他们要看一个究竟。哥伦比亚大学准予杜威教授一年的假,以后,假期又延长到两年。所以,他在中国的时间总共是两年又两个月,就是从1919年5月到1921年7月。
当杜威离开北京,起程归国的时候,胡适写了一篇《杜威先生与中国》的短文,为之送行,登在《东方杂志》和《民国日报·觉悟》上。他说:“自从中国与西洋文化接触以来,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杜威先生这样大的。”“我们可以说,在最近的将来几十年中,也未必有别个西洋学者在中国的影响可以比杜威先生还大的。”
之后,他还去了苏联、土耳其、南非及墨西哥等地。
家庭情况
杜威与第一任太太Harriet Alice Chipman于1886年结婚,共育有六个子女,但其中有两个儿子分别于2岁、8岁夭折。
1946年,杜威在87岁时与第二任太太Roberta (Lowitz) Grant结婚,直到93岁(1952年)在美国纽约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