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事件 |
---|---|
公元1891年 | 12月17日未时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 |
公元1893年 | 随母亲冯顺弟前往台湾其父胡传任所。 |
公元1894年 |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随母亲离开台湾返回上海,后回祖籍安徽省徽州绩溪县上庄村,进家塾读书。其父胡传病逝于厦门。 |
公元1904年 | 与江冬秀订婚,从三兄到上海,入梅溪学堂。 |
公元1905年 | 进澄衷学堂。 |
公元1906年 | 考取中国公学。 |
公元1908年 | 入中国新公学,兼任英文教员。 |
公元1910年 | 留学美国,入康奈尔大学选读农科。 |
公元1915年 | 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于约翰·杜威。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要内容: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通过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回中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回安徽省绩溪县与江冬秀结婚。 |
公元1919年 | 接办《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挑起问题与主义论战。 |
公元1920年 | 离开《新青年》,在南京大学暑期学校讲学。 |
公元1922年 | 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兼代理文科学长,创办《努力周报》。在其第二期(1922年5月14日)与蔡元培、李大钊、陶行知、梁漱溟等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 |
公元1924年 | 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 |
公元1925年 | 2月参加北京善后会议,并参与起草部分会议文件。 |
公元1926年 | 与其师郭秉文等人在美国发起成立华美协进社。 游历英国、法国、美国、日本诸国。 |
公元1927年 | 正式取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与徐志摩等组织成立新月书店。 在上海蒋介石与宋美龄婚礼上结识蒋介石。 |
公元1928年 | 创办《新月》月刊,任中国公学校长。 |
公元1929年 | 在《新月》杂志上发表《人权与约法》一文,标志人权运动的开始,随后发表《我们什么时候才可有宪法——对于建国大纲的疑问》、《知难,行亦不易—孙中山先生的“行易知难”说述评》、《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1930年1月胡适、罗隆基、梁实秋三人有关人权问题的文章结集为《人权论集》交新月书店出版,后被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查禁。1930年4月10日在《我们走那条路》中提出:“要铲除打倒的是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五大仇敌”。 |
公元1932年 | 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并邀蒋廷黻、丁文江、傅斯年、翁文灏创办《独立评论》,胡适先后共为其撰写了1309篇文章。 |
公元1935年 | 1月4日抵达香港,逗留五天,主要接受香港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多次要求出任驻日本大使未果。 |
公元1937年 | 七七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于1937年8月19日要求胡适即日前往美国争取美方对中国的支持。 |
公元1938年 | 任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 |
公元1942年 | 9月8日辞去驻美大使一职,旅居纽约,从事学术研究。 |
公元1943年 | 应聘为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 |
公元1944年 | 9月在哈佛大学讲学。 |
公元1945年 | 出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代表团代表在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以中华民国政府代表团首席代表的身份,在伦敦出席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会议,制订该组织的宪章。 |
公元1946年 | 7月回到北平,任北京大学校长。 11月28日,蒋介石向国民代表大会提出《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并郑重致词,说明其要点,由大会主席团主席胡适接受。 12月25日,国民大会正式三读通过宪法草案,国民大会闭幕,由蒋介石代表国民政府接受胡适递交宪法。 |
公元1947年 | 1月24日蒋介石想请胡适出任中华民国考试院长和国府委员,但胡适坚持不肯加入国民政府而力辞。 4月,王耀武托季羡林给胡适捎去信,致以敬意与问候,并邀请胡适在方便的时候莅临济南作学术演讲。旋即得到回信,胡适答应相机来济南与教育界同行们共同研究山东的教育。 |
公元1948年 | 4月3日蒋介石认为中华民国宪法为内阁制,实权在内阁,中华民国大总统应为虚位,请公正人士较佳,所以想叫中国国民党支持无党籍的胡适出马竞选行宪后第一任总统,等胡适当上总统后再任命蒋中正为中华民国行政院长,胡适同意,但后来因国民党中执会还是支持蒋介石选总统而变卦。 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用电台广播呼吁胡适留下继续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胡适不为所动,毅然决定离开北平。 12月北平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邀请胡适在中南海怀仁堂商讨是战是和,胡适送了八个字和比战难,坚持待变。 12月13日朱家骅、傅斯年、俞大维、陈雪屏四个人在南京设法派飞机去接胡适南下。本坚持不肯丢下北京大学不管。 12月14日在南京方面的劝说下勉强同意离开。 12月15日下午4点,傅作义派了部队护送胡适到北京南苑国际机场上了飞机。夜里十时到达南京明故宫机场。 |
公元1949年 | 3月9日蒋介石派蒋经国赴上海访胡适。 4月6日胡适应中华民国政府要求,从上海搭威尔逊轮前往美国当说客,为和平解决国共内战问题寻求美国政府的介入。 4月21日船抵旧金山,得知1949年4月19日政府拒绝中共24项要求,中国人民解放军已渡江,此时局势已定,胡适在美处处碰壁,而发表《共产党统治下决没有自由》,旅美时,与张爱玲相识,结下友谊。《自由中国》创刊,胡适任名义上的发行人。 6月7日新任中华民国行政院长阎锡山发表胡适为外交部长,但胡适拒绝上任。 |
公元1950年 | 3月初,胡适到华盛顿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会议,被推为该会干事长。应聘为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亚图书馆馆长。 6月23日主管亚太事务的美国助理国务卿迪安·腊斯克约见胡适﹐试图说服胡适出面领导流亡海外及台湾的反共亲美的人士﹐以取代蒋介石的政权,胡适对此表示全无兴趣。 |
公元1952年 | 胡适和蒋廷黻在纽约有意联合组织反对党以在台湾推行民主政治,但在胡适返台与蒋介石讨论后,遭到蒋介石的反对,以致组党失败。 |
公元1954年 | 2月至3月,六十四岁的胡适到台湾参加“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担任“临时主席”。 |
公元1955年 | 中国大陆掀起批判胡适运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胡适思想批判论文汇编》,胡适住在美国搜集了这八本书,认真作了批注。而批判胡适运动的起因,根据耿云志的说法是:这句话我想是他一生里,讲的最有失绅士风度的一句话,胡适说按照毛泽东当时的水平他考北大是考不上的,毛泽东非常决断地发动一场全国规模的彻底批判胡适的运动。 |
公元1957年 | 11月任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 |
公元1958年 | 4月返回台湾定居就任。自此,胡适多时往返台、美两地。期间因为经济关系,将《胡适文选》及《胡适自述》等所有著作,以买断方式卖与出版公司。 |
公元1959年 | 兼任台湾长期科学发展委员会主席。 |
公元1960年 | 《自由中国》杂志负责人雷震被捕,胡适参与营救雷震,不过并没有成功,胡适一度受到株连,对此胡适留下三千字的日记说明始末。 |
公元1961年 | 2月胡适参加台湾大学校长钱思亮的宴会,刚抵达时感到身体不适,送至医院脉搏跳至135次,痰中带血,医生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此次住院2月,后回家自养,但身体已日渐衰弱。 11月病情恶化,至台湾大学医学院疗养。 |
公元1962年 | 1月从台大医院出院。 2月24日在中央研究院开酒会时心脏病猝发病逝于台湾省台北市南港区,胡适去世获得哀荣。 3月1日蒋介石前往祭吊,并亲书挽联一副,适之先生千古,新文化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新思想的师表 。然后蒋在胡适去世当天的日记中写道,闻胡适心脏病暴卒,对革命事业确实去除了一个障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