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张彭春

张彭春(中国近代教育家、话剧活动家、导演、外交家)

张彭春
张彭春(1892年4月22日~1957年7月19日)(Peng-chun Chang),字仲述,出生于天津,中国近代教育家、早期话剧(新剧)活动家、导演、外交家,张伯苓的胞弟。1904年张彭春入其兄张伯苓建立的天津敬业学堂(南开中学前身)学习,1908年毕业并考入保定高等学堂。1910年去美国克拉克大学攻读教育学和哲学,后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16年回到天津,协助其兄著名教育家张伯苓主持南开中学并任南开大学教授,同时兼任南开新剧团副团长,期间善于创新改进,极大推动中国话剧的发展。1919年,倡导“五四运动”。1923年9月,任清华教务处长;同年,与文友创建“新月社”,后移居美国。1919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杜威。1957年7月19日因心脏病发作逝世于美国新泽西州,终年65岁。(概述图来自中国新闻网报道)

  • 中文名张彭春
  • 外文名Peng-chun Chang
  • 别名仲述、九先生、张九、张蓬春、五九、九儿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籍贯山东
  • 出生日期1892年4月22日
  • 逝世日期1957年7月19日
  • 毕业院校哥伦比亚大学
  • 职业教育家、导演、外交官
  • 主要成就担任国民政府外交官参与起草《世界人权宣言》
  • 出生地天津
  • 代表作品话剧《用非所学》,《新村正》,改编话《巡按》,《娜拉》,《国民公敌》等
  • 政党中国国民党
  • 哥哥张伯苓
  • 性别

1892年,张彭春生于天津。

1904年入天津敬业中学(即天津南开中学前身),1908年毕业。同年,考入保定高等学堂。

1910年考取北京游美预备学务处(清华学堂前身),名列第十,同榜有胡适、钱崇树、竺可桢、赵元任等。9月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任学生辩论队队长,练就了极佳口才。

1912年12月,张彭春代表克拉克大学在费城举行的世界大同会年会上发表演说,引人瞩目。

1913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15年获得了文学硕士、教育学硕士学位。

1916年回国。1916年至1918年任南开学校专门部主任兼代理校长。

1919年赴美攻读哲学,192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22年7月至同年12月间应中华教育改进社之邀赴欧考察各国教育制度。

1923年至1926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兼教务长。

1926年任南开中学主任、南开大学教授。

1929年赴美为南开学校募捐。

1931年先后任教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

1935年担任梅兰芳访苏团总指导,并与曹禺、林徽因等人举办话剧《财狂》演出。

1936年前往英国进学。

抗日战争开始后,从事国民外交活动。

1938年代表天津出席第一届国民参政会。1940年起,正式担任国民政府外交官。1946年联合国大会期间任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中国代表。1947年7月任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中国代表。1948年任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副主席,参与起草《世界人权宣言》。

1952年初退休。1957年7月19日因心脏病发作逝世于美国新泽西州,终年65岁。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