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元干

元干(北魏宗室大臣)

元干
元干(469年~499年),字思直,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北魏宗室大臣,献文帝拓跋弘第三子,孝文帝元宏之弟,母为韩贵人。太和六年(482年),封爵河南郡王,加卫大将军、侍中、中都大官,迁车骑将军、吏部尚书,出为豫州刺史。随驾迁都洛阳后,拜冀州刺史,封爵赵郡王,转特进、司州牧。为人贪淫,不遵典法,为御史中尉李彪所劾,免官还第。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去世,年仅三十一岁,谥号为灵,陪葬长陵。

  • 别名拓跋干
  • 思直
  • 所处时代北魏
  • 民族族群鲜卑族
  • 出生地代郡平城
  • 出生日期469年
  • 逝世日期499年
  • 本名元干
  • 官职特进、司州牧
  • 谥号

赵郡王元干,字思直,太和九年(485),被封为河南王,任大将军。孝文帝元宏任命元干总管别道军队,告诫他说:“司空穆亮以年龄器度而言,都可以当你的老师,散骑常侍卢阳乌有才识,你可以时时向他询问请教,你就拜他们为老师。”迁都洛阳以后,改封他为赵郡王。被任命为都督、冀州刺史时,皇帝亲自到郊外为他饯行,告诫他说“:用刑折狱的学问,是先代贤哲们都觉得难以处置的问题,虽然这样,如今有了邦国了,就必须自我激励了!”下诏任命李凭为长史,唐茂为司马,卢尚之为谘议参军,以辅佐元干。可是,李凭等人的劝谏,元干并不听从。州里表奏朝廷,说元干斩了盗马人,用刑过重。而尚书因为元干刚刚到州理事,就放在一旁不加弹劾。皇帝下诏说:“尚书曲意维护,取媚于我,有伤法度。元干不明政理,律外乱用重刑,可加审查。”后转为特进、司州牧。皇帝南征时,命令元干都督中外诸军事,给予鼓吹一部,兵士三百人,自由出于殿门。

元干贪图淫逸,不遵法典,御史中尉李彪准备弹劾他。正好遇见元干来到尚书下舍,李彪便摒去身边人告诫他,可是元干悠然自得,毫不在意。李彪便上表弹劾他。皇帝下诏,令元干和北海王元详都随同皇太子一起前往皇帝的住所。当他们到达时,皇帝吩咐左右人观察元干的神色,只见他无忧无虑,丝毫没有后悔的表情,皇帝便亲自指出他的过错,令人打了他一百杖,免去他的官职,以王爵回家。死后,谥为“灵王”,陪葬在长陵。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