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王摅

王摅(娄东十子)

王摅
王摅[shū],生于明崇祯八年元月一日,卒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冬至日(1635年2月17日-1699年12月21日),字虹友,号汲园,南直隶太仓州人。王摅出生于名门望族,其先祖为太原王氏。其曾祖王锡爵是明万历时期的首辅,其祖王衡官至翰林院编修,其父王时敏以荫官至太常寺少卿,列吴中画派“四王”之首。王摅是王时敏的第七子。王摅少时受教于同乡陈瑚门下。稍长,师从钱谦益、吴伟业,诗法于杜甫、苏轼、陆游,诗文风格类似吴伟业。与周肇、许旭、王曜升、顾湄、王昊、黄与坚,其兄王揆、王撰、王忭一起被称为“娄东十子”。王摅著有《步檐集》《芦中集》等稿。

  • 本名王摅
  • 虹友
  • 汲园
  •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南直隶太仓州(今江苏)
  • 出生日期明崇祯八年正月初一(1635年2月17日)
  • 逝世日期清康熙三十八年十一月一日(1699年12月21日)
  • 主要作品《步檐集》、《芦中集》
  • 主要成就娄东十子、清初诗人

明崇祯年

崇祯八年元月一日(1635年2月17日),王时敏第七子王摅生。(注:严迪昌的《清诗史》、《清人别集总目》、《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和江庆柏《清人生卒年表》认为王摅生于崇祯九年。但根据王摅的同母兄长王抃的《王巢松年谱》记载:乙亥,八岁,崇祯八年,元旦七弟生。故采信王摅兄长的崇祯八年元旦生。)

崇祯十三年(1640年),王摅开蒙读书,与五兄王抃共同在曾绎叔门下就学,时年六岁。见《王巢松年谱》:庚辰十三岁,与七弟俱受经于曾师。

清顺治年

顺治八年(1651年),王摅与六兄王扶一起中秀才,补生员。座师为江南苏松学政李嵓。见《奉常公年谱》卷三:子扶、摅同补博士弟子员。

顺治十一年(1654年)七月十五日后,王摅与兄长王撰、王抃、王扶共同赶赴南京参加乡试。见《王巢松年谱》:七月望后赴省试,余同江师、七弟、翼王寓河房刘姓家。

顺治十四年(1657年)发生了“丁酉科场案”,王摅的挚友吴兆骞牵涉其中,被发配到宁古塔。王摅在这件事发生过后的十余年间相继写下了《和吴汉槎就询刑部口占韵》、《怀吴汉槎在狱中二首》、《喜吴弘人闻夏南还》、《怀吴汉槎》、《喜吴汉槎还次徐建庵宫赞韵》等诗,在诗中表达了对满清文化压迫的不满。是年,吴伟业奔母丧,南归太仓,王摅拜在他的门下学习作诗。

顺治十六年(1659年)陈瑚辑其门下弟子的诗,结为《从游集》二卷。其中上卷收录王摅的部分诗作。同年,杜濬常到王摅家找其下象棋,从早至晚,不肯少停片刻,二人就此结识成为好友。

顺治十八年(1661年)王摅为文祖尧作送行诗《送文介石先生归滇南》一诗。

清康熙年

康熙五年(1666年),王摅因病没有参加此次乡试。见王摅兄长王抃在寄给其父王时敏的《西庐家书》:独七弟悬痈之后,复患三疟,随众至京口,委顿不支而返。同时一家也因病致穷,其兄在书中写道:七弟三疟后复变为日日疟,似可望痊,而寒热愈重,形如枯腊。娘子复以产病几死,累月,奄奄床褥仅存一息,子女又皆患疟,一家疾病,医药无措,寒衣典尽,瓶无储粟,真正不免冻馁。

康熙十四年(1675年)七月,王摅去鸡鸣山拜访杜濬,留诗相赠,其中“举目山河虽已改,苍苍岩石依然在”和“别离况复感兴废,此时涕泪如乱麻。”表达了王摅与杜濬对故国的思念。

康熙十五年(1676年)王摅在北京见顾炎武。见《蒋山佣残稿二》。同年,夏,王摅与王士禛相遇在京师,其帮助王摅出版其著作《据青集》一卷。见《芦中集》序。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王摅作《家祭酒阮亭先生招集同人钦寓斋后即事以韦苏州云淡水容夕雨微荷为韵分得雨字凉字》。同年,王摅为毛师柱《端峰诗选》作序。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九月,王摅再次到王士禛家中拜访,写下《题家侍郎阮亭西城别墅十三首》。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秋,王摅患咯血之症,抱病到北京。是年,王摅删定编修《芦中集》一书成稿。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五月,王摅回到家中,病有起色。见王抃的《喜七弟抵家病减》。十一月一日(12月21日),王摅病亡。见王抃的《哭虹友弟》诗序中言:不意长至之夕,竟成永诀,凭棺大恸。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