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孙承泽

孙承泽(清朝吏部右侍郎)

孙承泽
孙承泽(1593-1676),字耳北,一作耳伯,号北海,又号退谷,一号退谷逸叟、退谷老人、退翁、退道人,山东益都人,世隶顺天府上林苑(今河北大兴)。明末清初政治家、收藏家。明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官至刑科给事中。先投降李自成大顺政权,清顺治元年(1644)又投降清朝,历任吏科给事中、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兵部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职。富收藏,精鉴别书、画。著有《春明梦余录》《天府广记》《庚子消夏记》《九州山水考》《溯洄集》《研山斋集》等四十余种,多传于世。卒年八十五。其故宅即今后孙公园25号,寓号“研山堂”,内有“万卷楼”。入“贰臣传”。

  • 本名孙承泽
  • 耳北,耳伯
  • 北海,退谷
  • 所处时代清朝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山东益都
  • 出生日期1593年
  • 逝世日期1676年
  • 主要作品《春明梦余录》、《天府广记》、《庚子消夏记》等

孙承泽,原籍山东益都,世隶上林苑籍,实际上是个北京人,崇祯四年中了进士,官至刑科都给事中,开始了政治生涯。李自成占领北京,大顺政权中归顺后任四川防御使,清顺治元年投降清朝,起供职于清廷。

他经历了明、大顺、清,三易其主。在清廷任职十年,频繁调迁,由太常寺历大理寺、吏部、兵部,虽加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御使衔,其实并没有得到重用,也未建立大的功勋。凡经起伏,心灰意冷,于顺治十年辞职,结束了他的宦海浮沉。

传言1644年春李自成攻进北京,他在玉凫堂书架后自缢,被人解救后,又同长子跳井,也被救。不久即任大顺政府的防御使,又改任谏议,相当于中央一级的官员。清兵入关,顺治元年他又当上了吏科给事中,后来历任大理寺卿、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务。

仕明、投李、降清,他的经历和清初三大文人之一的龚鼎孳一样,都受到社会舆论的非议,史书把孙承泽列入《贰臣传》,清政府一度也不太相信他们,于是后来孙就“老病告休”近20年。在这段时期的前后,他开始著书立说。

他写的书中,《春明梦余录》和《天府广记》是两部有名的北京地方史料,人们比较熟悉。此外,他还着手整理前朝史料。现已知道他写过《崇祯事迹》《四朝人物传》等书。清初爱国史学家谈迁来到北京,一天去拜访曹秋壑太仆,曹给他看了孙承泽写的《崇祯事迹》一书,谈迁在他的《北游录》中写道:“侍郎辑《崇祯事迹》若干卷,不轻示人。”谈迁还常去看望吴伟业太史,他在《北游录》中写道:“太史同年侍郎孙北海(承泽)撰《四朝人物传》,其帙繁,秘甚。太史恳年余,始借若干首,戒勿泄。”这两段话说明孙承泽当时在秘密地从事崇祯年代史料的撰写工作,即使吴伟业这样有名望的人,他也秘而不露。《崇祯事迹》和《四朝人物传》两本书,我们没有看到。但知他写了《思陵勤政记》《思陵典礼记》两书,已被编入《借月山房汇钞》等丛书。因为他任过给事中,能有机会接近皇帝,确实掌握史料,所以这两书以丰富的资料记载了崇祯朝每年每月的重大活动,也有褒贬。可以看出,他是在总结前朝兴亡的经验,里面蕴藏着一个明遗臣的苦心。孙承泽撰写这些著作时已是晚年了,《天府广记》卷首写明“都门八十岁老人孙承泽纂”。但他注意搜集资料则是很早以前的事。明朝有些图书是宋朝宣和时候的,被金人掳去,后来归元朝。徐达打下北京时,曾经接管了这些图书。李自成兵败离京,孙承泽进宫后,出于对资料的爱护,他首先去寻觅这些书,发现还在,心里很高兴,但不久又都散失了。

由于他平时注意搜集资料,治史态度谨严,他所写的《春明梦余录》和《天府广记》两书引用了明朝不少档案材料,详细记载了明朝的中央机构和典章制度。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