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士英扇面
将门后裔
万历二十四年四月十三日(1596年5月9日),马士英生于贵州贵阳府。其先原为淮南人,明朝初年始祖马成从军来到了贵州,遂入籍贵州。六传至曾祖马福,袭胞兄贵州卫指挥佥事职,封昭勇将军,晚年修禅养生。祖马云龙为府学生,不干仕进。父马明卿为举人,官至晋宁知府。
青年及第
马士英举万历四十年(1612年)贵州乡试第12名,四十四年(1616年)会试第19名,与阮大铖同榜。四十七年(1619年)补殿试,中二甲第19名,着户部观政。十月授南户部广东司主事。天启三年(1623年)升户部陕西司郎中。四年(1624年)升严州知府,旋调为河南知府。七年(1627年),丁忧。
被劾遣戍
崇祯二年(1629年),补大同知府。三年(1630年)升山西阳和道副使。五年(1632年),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到官甫一月,檄取公帑数千金,馈遗朝贵,为镇守太监王坤所发,坐遣戍。然而此乃官场惯例,故而当时颇有东林复社集团之人上书称此为阉党构陷。
士英之后流寓南京,与因名在逆案而被罢黜的阮大铖相结甚欢。十五年(1642年)五月,凤阳总督高斗光以失五城逮治。礼部侍郎王锡衮荐士英才,首辅周延儒从中主之,遂起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庐、凤等处军务。
定策弘光
十七年(1644年)三月,京师陷落。时清议如钱谦益、吕大器、姜曰广等人,害怕立福王朱由崧为帝,会追究万历三大案,影响自身利益,于是主张立潞王朱常淓。马士英则联合操江诚意伯刘孔昭,总兵高杰、刘泽清、黄得功、刘良佐等,立福王为帝。士英以定策功,晋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太子太师,荫锦衣卫指挥佥事。九月,叙江北历年战功,加少傅兼太子太师、建极殿大学士,荫子如前。十二月,进少师。弘光元年(1645年),进太保。
当是时,中原郡县尽失,高杰死睢州,诸镇权侔无统。左良玉拥兵上流,跋扈有异志。而士英为人贪鄙无远略,复引用大铖,日事报复,招权罔利,以迄于亡。
结局争议
正史说法:壮烈殉国
马士英在弘光朝覆灭后,被大明绍宗、鲁监国两势力拒之门外,马士英于是盘桓于浙江一带,期间多次参与抗清战役,直到在江浙一带最强大的抗清势力吴日生的部队兵败后,马士英亦遁入空门躲避清廷缉拿,后因叛徒出卖,被清廷抓获,最终不屈就义。顾诚先生在《南明史》也对马士英之死有详尽的记录描写:
清实录记载,顺治三年六月二十日,浙闽总督张存任疏报:副将张国勋等进剿太湖逆贼,擒获伪大学士马士英、长兴伯吴日生、主事倪曼青。捷闻,令斩士英,其有功将士,所司察叙”。蒋良骐《东华录》卷五,“(顺治三年)六月,浙闽总督张存仁疏报:副将张国勋进剿太湖逆贼,长兴伯吴日生、主事倪曼青俱被获,伪大学士马士英潜遁新昌县山内,都统汉岱追至台州,马士英属下总兵叶承恩等降,并报称马士英批剃为僧,即至寺拘获,并总兵赵体元,令斩之”。······ 马士英在唐、鲁两政权中几乎成了过街老鼠,他并没有因此就转投清方,而是尽力以抗清的实际行动改变自己过去的不佳形象。清方档案证明,马士英曾经多次参加渡钱塘江攻余杭、富阳以及会攻杭州之役。1646年六月浙东兵败,马士英逃入四明山削发为僧,被俘就义,实属难能可贵。
各种档案资料,和当世之人都很清楚知道马士英被俘就义而死,黄宗羲等人不敢直接否认马士英之死,而是在《明史》马士英传中这样写:
“士英与长兴伯吴日生俱擒获,诏俱斩之。事具国史······而野乘载士英遁至台州山寺为僧,为我兵搜获,大铖、国安父子先后降。寻唐王走顺昌。我大兵至,搜龙扛,得士英、大铖、国安父子请王出关为内应疏,遂骈斩士英、国安于延平城下。”
注意,马士英之死明明没有任何疑问,东林党人也承认是“事具国史”,却偏偏加一段“野史”,故意写马士英被俘后,大铖、国安父子投降,暗示马士英也同时投降了,随后清廷发现马士英、阮大铖、国安父子有通敌文书,于是才将已经投降的马士英等人杀害。杀害的地点居然是福建延平城(事实上马士英始终在浙江北部,和福建根本风牛马不相及)。
东林党人的流毒也确实有不少人中招,后世一些人人就由此认为马士英确实是投降被杀,如谢国桢先生在《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一书直接沿袭投降说,道:“后来士英投降清朝,也被害了。” 且不论马士英生前到底是不是大奸臣,但是他已经以自己行动为大明朝英勇就义,我们至少连这一点不能否认,就算马士英再不济,也不能让他在杀身成仁做了烈士后仍让他蒙受不白之冤。
其实为人冤枉的,当时又何止马士英一人。弘光朝覆灭,大臣殉难的有高卓、张捷、杨维桓等,其中张捷、杨维桓是东林党人口中所谓逆党分子,然而二人均在南京城破时自杀殉国。尤其杨维桓,是全家老小一起死节,但是他和马士英一样,在阖家死难殉国后竟然被人污蔑为杀妾潜逃而遭乱兵殴打致死。
野乘之说:寿终正寝
近些年,有学者根据明末清初诸多稗官野史的记载,考证出马士英并不如《明史》所载在南明弘光政权灭亡后死于清军之手,而是隐居存活了二十载,生前最后六年是在江西青云圃道院同八大山人一同度过的。
马士英在正史中最后出现是1646年。《明史·马士英传》中这样写道:“南明弘光朝亡后次年,士英与长兴伯吴日生俱擒获,诏俱斩之。事具国史。”而野史记载,马士英逃遁出家,后被清兵抓获降清,但因与明军暗通关系被杀。死后,马士英背负奸臣骂名消失在史册中。
而据马士英研究权威专家、江西省收藏家协会会长陈江先生认为,马士英并未变节降清,也未被杀。他的考证是:大明弘光二年至清顺治十八年约十有六年间,马士英息影;清顺治十八年隐身南昌青云圃道院,康熙五年寿终正寝。
此说无疑给马士英平添了二十多年、在正史野史中不存在的阳寿。这从何说起?陈江先生自言,是在检阅清初民间戏曲的过程中,发现了马士英自大明弘光二年至清顺治十八年约十六年的踪迹的。清嘉庆四年华广生编有《白雪遗音》一书,卷一《马头调·太子逃难》、《藏舟》等原剧中写有“马瑶草夫妻双双来救驾,兴起帝王家”的秘史,“瑶草”即马士英的别字。通过多种材料参校互证,陈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期间,马士英亡命赣西新喻,托庇简氏家族;载有这段秘史的《马头调·太子逃难》、《藏舟》等戏曲,突破并颠覆了清初官书野乘对马士英史料史实的封锁与屏蔽,与脍炙人口的《桃花扇》唱起了对台戏。
清顺治十八年,一个名叫“马道人”的人出现在八大山人创建的江西青云圃道院。清康熙《青云圃志略·人物》载:“马道人者……年可六十许,肢体雄伟,须眉间,另具一色相。”又清康熙《池北偶谈》卷二十五《谈异·化鹤》载:“康熙初,忽有伟丈夫襆被来宿,貌甚雄奇……莫测也。”寥寥数句,马道人窜伏草莽暂栖方外的末路英雄、乱世豪杰的形象跃然纸上。陈江先生将马道人“讳莫如深”的诗文、偈语,引经据典,以诗、志、史的方式论证这位“马道人”就是马士英。他自认为,“此一论证,不仅扑破了明清官史、稗史诬‘马死’的弥天谎言,亦是管窥马士英晚年政治立场及思想观念演变史的璞玉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