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状元
吴宽生于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年)。他少年时入郡学学习,时人多钻研举业,只有吴宽博览群书,练习古文词,下笔已有老成风格。在多次参加应天府乡试不利后,他以“岁资贡”身份进入太学,以文章及品行闻名于诸生之中,受东海人张汝弼、江阴人卞华伯、武功伯徐有贞的期许。
吴宽因屡举不利而心灰意冷,不再参与科举考试。当时督学南畿的御史陈选以礼相送,这才使吴宽同意入试,结果一举考得第三名。到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初,吴宽又在京参与会试、殿试,均获第一。三月十七日,宪宗亲赐吴宽以一甲第一名进士及第,两日后又赐朝服、冠带。由此,他成为明朝时期苏州第二位状元。二十四日,依例被授为翰林院修撰。
青宫旧学
吴宽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吴郡名贤图传赞》,清孔继尧绘成化十一年(1475年)八月,吴宽请求归家省亲,宪宗允准。后在家丁忧,直到成化十五年(1479年)服丧期满方才回朝,复职翰林院修撰。
自成化十一年(1475年)起,吴宽长期侍奉皇太子朱祐樘读书。九年秩满后,于成化二十年(1484年)进官右春坊右谕德。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二月,与兵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尹直同任会试考试官。九月,宪宗驾崩,朱祐樘即位,是为孝宗。十一月,吴宽以东宫旧僚身份,迁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参与修撰《宪宗实录》。
久任翰林
弘治四年(1491年),进升为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一说仍为侍读学士)。
弘治十二年(1499年)的吴宽,取自《竹园寿集图卷》弘治六年(1493年)三月,与内阁首辅徐溥等共同担任殿试读卷官。
弘治八年(1495年)八月,升任吏部右侍郎,次年(1496年)因继母去世归家服丧。吏部缺员,孝宗命虚位待之,待吴宽守丧三年,让其掌詹事府事,入直东阁,专典诰敕,并侍从皇太子朱厚照。
宦官大多不愿让太子接近儒臣,多次用他事中断讲读。吴宽率领僚属上疏说:“东宫讲学,寒、暑及风雨天就停讲,每月初一、十五和节日停讲,讲学一年不过数月,一月不过数日,一日不过数刻。是进讲的时间少,停讲的日子多,怎能容许又借其他事妨碍讲学。古人八岁时就随师学习,居宿于外,是想他远离不好的环境亲近君子。百姓尚且如此,况且是天下之本的太子呢?”孝宗赞许并接纳了他的意见。
弘治十五年(1502年)二月,与翰林院侍读学士刘机同任会试考试官。此时吴宽已年近古稀,曾称病求退,被孝宗下旨挽留。到本年八月,他再度请求致仕,孝宗仍加以勉留。
执掌礼部
弘治十六年(1503年)吴宽(右)与同乡李杰坐于罗汉床上弘治十六年(1503年)二月,因《大明会典》纂修完成,吴宽作为副总裁,被升授为礼部尚书,仍掌詹事府事。他是当时文学侍从之臣中声望最高的一位。另一位状元谢迁进入内阁后,多次建议引吴宽入阁参与机务,但遭到首辅刘健的反对,刘健说:“待我去再用之(吴宽)。”一次,谢迁又提起此事,力争不得,于是声色俱厉道:“我难道是偏私于吴宽吗?只是考虑到吴宽的科第、年岁、声望都超过我,我超过他位居于此,心中着实惭愧,所以才陈说此事,而您始终不纳其入阁,这是什么原因?”刘健只是笑而不答。到谢迁因天变引退时,仍举荐吴宽接替自己,其建议仍未被采用。朝内外都为吴宽惋惜,但他坦然道:“我一开始就没有入阁的念头。”
钱太后(参见词条孝庄钱皇后)去世时,朝臣商议将来周太后(参见词条孝肃周皇后)去世,与钱太后一同合葬到明英宗的裕陵中,将灵位纎享到太庙中英宗的庙室里,享受原配待遇。弘治十七年(1504年),周太后去世,准备纎享太庙,孝宗却认为将英宗周贵妃(周太后)与英宗钱皇后一同祔享太庙不合适,要求礼官重新讨论。吴宽说《诗经·鲁颂》中的《閟宫》篇以及《春秋》记载的仲子之宫都是另建一神庙,认为汉、唐也是依照此例。正好朝臣大多也主张周太后纎享别庙,孝宗允准。
病逝任上
弘治十七年(1504年)闰四月至五月间,吴宽年届七十,三次上疏请求致仕,都被孝宗慰留。七月十日(8月19日),吴宽在礼部尚书任上病逝。孝宗闻讯后,派官治丧,加祭二坛;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定”。葬于木渎西花园山。孝宗还破格封赠了他的两个儿子,授长子吴奭为中书舍人,补次子吴奂为国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