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经历
厉声教生平(14张)1935年1月7日,厉声教出生在江苏省南京市。他出身于民国时期的一个社会名流家庭。父亲厉麟似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和外交家,也是文化界抗日代表人物之一,时任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母亲唐丽玲是上海名媛,民国时期德奥钢琴音乐作品的权威演奏家,也是中国早期德奥钢琴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任教于浙江大学并任女生部主任。据史料记载,厉声教为齐国开国国君姜子牙的后裔,清代文豪厉太鸿的七世孙。
得益于历代书香积淀和父亲厉麟似的深厚西学造诣,厉声教自幼便受到中西文化精粹的熏陶和洗礼。他既秉承家学,又极有天赋,六岁能作对联,八岁便能赋诗,十几岁时已能用中、英双语写得一手漂亮的文章,讲得一口纯正的英式英语。
1937年,2岁的厉声教举家迁居上海。1940年进入上海市工部局新闸路小学就读。1946年考入上海市市西中学。在市西中学就读期间,厉声教不仅学业优秀,足球、篮球球技也非常出众,在上海市已有一定名气。
1952年,厉声教考入南京大学,就读于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在南京大学期间,他学习成绩优异,善诗词,英语成绩尤为突出。他还被选拔为南京市足球队与南京市篮球队队员,并写出了一部中篇自传体英文小说《Shanghai Memories》,同时完成了对其先祖厉鹗名篇佳句的英文翻译。
外交生涯
初入外交部时的厉声教1956年9月,厉声教进入外交学院工作,在世界经济教研室任教员。
1956年11月,在周恩来总理兼任外交部长期间,厉声教被时任外交部条约委员会主任委员的阎宝航选入外交部条约委员会(1958年后改称条约法律司),专门从事领土边界方面的工作和研究,并师从国际法专家刘泽荣,被作为刘泽荣的接班人加以重点培养和锻炼,是刘泽荣在外交部的唯一入室弟子与接班人。与厉声教同年进入外交部条约委员会的还有后成为新中国首任联合国国际法院大法官的倪征燠。二人结下了终生的友谊。
1958年8月,在刘泽荣、倪征燠、周鲠生三位国际法学界权威向毛泽东与周恩来做关于领海法律制度等问题的汇报时,厉声教作为刘泽荣的接班人,曾受到毛泽东与周恩来的关注。在此期间厉声教深度参与了中缅、中印、中朝、中苏等边界谈判,并在国家官方地图上的国界线标绘、解决大陆边界纠纷与岛屿矛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维护边疆稳定,更好地开展周边外交工作作出了贡献,也为继续搞好同邻国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厉声教(左)与倪征燠(中)和刘泽荣1960年,厉声教撰写的调研报告《波兰领土变迁》及对于德波边界寇松线问题的研究等曾获得中央领导的关注与重视,并在外交系统内引起广泛影响,获得高度评价。外交部为此专门安排厉声教在大会上就此作专题业务讲座。
1962年至1964年,厉声教在外交学院进修。
1971年10月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厉声教与倪征燠作为中国代表团顾问一同参加了自1972年3月到1982年12月长达十年历期的联合国海底委员会会议和随后的联合国海洋法会议,负责法律和外文方面的咨询与把关,及起草给中央和外交部领导的各类报告等。厉声教与倪征燠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文本的主要起草人与定稿人,并参与了英文本的起草与定稿工作。
周恩来给厉声教的批示(2张)1973年10月,厉声教就领海宽度问题向周恩来总理的重要建言,获得了周恩来的肯定与支持,使得中国坚持了12海里而非200海里领海宽度的主张,并最终于1982年以既定12海里领海宽度签署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在此期间,厉声教还与倪征燠作为中国代表团顾问一同参加了第二十七届联合国大会,并同国家测绘总局地名委员会共同组团参加了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以及其他联合国会议等。这一时期,厉声教频频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外交活动与外交谈判。他出色地完成了国家托付的重任,也赢得了其他与会国家代表对中国的尊敬。
1986年,厉声教调任中国驻巴巴多斯大使馆参赞,1987年被任命为中国驻巴巴多斯代理大使,此间正值中国与巴巴多斯建交十周年。厉声教在任期间积极推进中巴两国在各领域的友好合作,并在国际事务中保持良好沟通与配合,巩固了双边关系,为中巴两国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
从巴巴多斯卸任后,厉声教被任命为中国驻多伦多副总领事,主管侨务等方面的工作。他在任期间十分关心当地华侨华人的生存与发展,在保护侨胞的合法权益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他们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深受多伦多广大华侨华人们的景仰和爱戴。他在任期间为推动中加文化交流贡献良多。1995年9月25日,加拿大政府特向厉声教颁发奖状,向厉声教为中加两国教育文化交流所作之贡献致敬。
作为外交部专家,厉声教还曾参与对国际形势和国家外交政策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为中央在外交外事决策方面提供对策建议。
在繁忙的外交工作之余,厉声教还参与、组织了一系列国内外重要学术活动,曾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之邀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前去访学,为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学术声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晚年经历
厉声教晚年所作《五四有感》退休后,厉声教仍十分关心外交事业的发展,作为国家边海事务方面的权威专家继续担任外交部顾问,为祖国的外交事业及外交史方面的研究贡献自己的余热。他还兼任多所知名学府、智库的客座教授与名誉顾问,将自己平生所学倾囊传授给新一代的有志青年,同时为国家的外交、外宣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其所讲授的课程内容包括外交实务、国际法、中美关系、跨文化沟通、外交史、国际传播等。
此外,他还受邀在多家国际知名媒体上开设英文专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厉声教也是首位在美国《赫芬顿邮报》等西方主流媒体上开设个人专栏的中国外交家。他十分支持国家外宣事业的发展,应邀担任多家中央媒体名誉顾问,助力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他也是为数不多的同时在外交与外宣领域均作出杰出贡献的中国外交家。
晚年的厉声教开始静心整理自己早年即开始记录的外交日记等材料,大量材料均未发表。
2014年,厉声教受南京大学之邀赴宁举办专题讲座。
2015年,厉声教受上海交通大学之邀赴沪举办专题讲座。
2017年8月6日7时38分,厉声教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厉声教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8月16日上午9时,“厉声教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原司长陈士球、司长徐宏、原副司长唐承元、副司长郭晓梅、中国驻卡拉奇原总领事马亚欧、领事司参赞童德发、梅汝璈之子梅小璈、贾俊杰参赞及厉声教同志亲属、同事及生前友好等前往送别。
周秉德、唐闻生、武韬、施燕华、黄惠康、徐宏、欧阳玉靖、黄屏、王建邦、樊桂金、刘晋、王宗来、陈佩洁、阮平、邓繁华、王颖、李泽椿、陈毓川、伏鹏、倪乃先、梅小璈、朱大奎、陈宗德、崔功豪、杨振玉(杨振宁之妹)等,及外交部离退休干部局、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外交部边界与海洋事务司、外交部领事司、南京大学校友总会、市西中学校友会等敬献花圈。
光明日报社《光明追思》等设立专版对其表示缅怀。
厉声教自1956年投身中国外交事业,在50余年的外交生涯中,代表新中国参与了中缅、中印、中朝、中苏等边界谈判及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等重大国际谈判,先后担任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中国代表团顾问、联合国大会中国代表团顾问、中国驻巴巴多斯代理大使、中国驻多伦多副总领事、外交部参赞、外交部顾问等职。他被公认为国际海洋法和中国边界与海洋事务权威专家,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文本的主要起草人与定稿人之一,并参与了英文本的起草与定稿工作。其研究成果曾受到毛主席与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曾为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法律顾问。退休后受邀担任南京大学和外交学院客座教授,是南京大学和外交学院的杰出校友。他为国家的外交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点名肯定与两次接见。在厉声教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周恩来侄女周秉德特为其敬献了花圈。
厉声教(中)与父亲厉麟似和母亲唐丽玲1952年高中毕业时的厉声教1952年,上海市市西中学骏骥篮球队(前排右一为厉声教)1953年冬,18岁时的厉声教在南京大学北大楼雪松处1954年,南京大学校篮球队合影(后排右二为厉声教)1955年,南京市足球队队员合影(第一排右二为厉声教)从南京大学毕业前,赴陕北无定河流域实习期间的厉声教1956年,初入外交部时的厉声教1957年,外交部篮球队合影(后排左一为队长兼教练厉声教)1957年,进入外交部后,22岁的厉声教1957年,外交部条约法律司部分人员合影(后排左二为厉声教)1958年,厉声教从外交部休假回杭,泛舟西湖勘察中缅边界时的厉声教与其护卫队合影(前排左一为厉声教)1960年,勘察中缅边界时的厉声教(左)与前来接待的丁荣昌1961年11月,26岁时的厉声教在北京天安门广场1964年夏,29岁时的厉声教在外交学院1972年中国出席联合国海底委员会代表团成员(右一为厉声教)1973年中国出席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代表团成员(右七为厉声教)1973年12月,厉声教代表中国出席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1987年,中国驻巴巴多斯代理大使厉声教与巴总理在中国大使馆1995年教育界人士与中国驻多伦多副总领事厉声教(中)合影中国驻多伦多副总领事厉声教(中)与中国驻多伦多总领馆外交官等香港影星李子雄夫妇与中国驻多伦多副总领事厉声教(中)合影1996年,中国驻多伦多副总领事厉声教(中)出席赈灾活动厉声教(左)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晚年的厉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