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艰苦
咸丰二年(1852年)二月初九日亥时,廖平在四川省直隶资州井研县青阳乡盐井湾出生。大约七岁时,廖平开始上学。最先的塾师是向春廷,地点在盐井湾的万寿宫,约二年时间。同治元年至三年(1860年—1864年),又在盐井湾的禹帝宫和小黄冲两地,分别受业胡龙田、曾志春。
自同治四年(1865年)到同治十年(1871年),廖平先后在午凤山、黄连桥、高屋基,受业于钟灵。在曾志春门下学习时,因私塾设在中医先生廖荣高家中,廖平又同时向廖荣高学习过中医。
同治十三年(1874年),廖平参加院试,四川学政张之洞对他很为赏识,录取为第一,补县学生。
光绪二年(1876年),廖平参加科试,大受张之洞赏识,被选调尊经书院学习。在进入尊经书院的头几年里,廖平系统攻读了《说文解字》《尔雅》等训诂之书以及其他金石文字,觉得字字有意,远胜唐宋文章,感到宋学空泛无实,不如文字训诂之学,字字有意。于是从喜好宋学转而博览考据,将心得写成《尔雅舍人注考》《六书说》《荣波既诸解》《上冠礼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解》等考据文章。
张之洞离川后,治经《公羊》学的王闿运主讲尊经书院。廖平经常向王闿运请业,渐受熏陶,又感到文字训诂只不过是经学的枝叶糟粕,他又从博览考据转向专求大义。
治经之路
光绪五年(1879年),廖平中举。
光绪七年(1881年),廖平始注《谷梁春秋》,次年成《谷梁集解纠谬》二卷和《公羊何氏解诂十论》。持古文为周公所创,今文为孔子所创之说,分别两家的异同。廖平认为,经今文学派尊崇孔子,主《王制》;经古文学派尊崇周公,主《周礼》,可“同治中国”。两家之分歧,在于礼制,于是著《今古学考》二卷,严格区分古今之学。
光绪十五年(1889年),廖平中进土,钦点湖北某县知事,以母年老请改教职,任龙安府(治今平武县)教谕。后历署射洪县训导,绥定府(今达县)教授、尊经书院襄校和嘉定九峰书院、资州艺风书院、安岳凤山书院院长等职。
屡遭打击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廖平在与宋育仁杨道南吴之英等人在成都创办《蜀学报》,宣传变法维新思想。维新运动失败,世间广传康有为为廖平嫡传弟子,粱启超为廖平再传弟子,尤其以康有为的“孔子改制之说”得廖平倡导。门人施焕自重庆迅急致书告知请他火速焚有关各书。廖平于是将新撰的《地球新义》稿本,付之一炬,随之《蜀学报》也被焚毁。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嘉定士子于某指责廖平说经穿凿附会,状告到四川学政吴郁生处,廖平被警告。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绥定府举人刘仕智控诉廖平生活细故和所撰经学中的细枝末节,上状给四川学政郑沅,定廖平离经叛道之罪,廖平被参落职,革去安岳县教谕、绥定府学教授、绥定府中学堂总监之职。廖平离开绥定,先遣眷属回井研,独自一人羁留成都。
宣统元年(1909年),四川学政赵启霖指责廖平研经《三传》同出子夏之说,穿凿附会,荒诞离奇,强行颁布文告,令各学堂不得延聘廖平讲学,也不准廖平聚众授徒。廖平只得离开。
出仕从教
宣统三年(1911年),廖平担任《铁路月刊》主笔,鼓吹“破约保路”,支持四川保路运动。四川军政府成立,受聘任枢密院院长,对于川中军政多有谋略。后长四川国学院及任成都高等师范华西大学教授,授课之余仍以治经为终生事业。
民国二年(1913年),民国教育部欲统一国音,在北京建立读音统一会,召集各省及蒙古、西藏等地和华侨代表出席。廖平及蒋言诗被推为四川代表。二月由成都赴京。从子师政随行,至京住皮库营四川会馆。会中意见分歧极大,廖平未表达自己的观点。
民国八年(1919年),廖平在成都作四川国立专门学校校长。随后患风湿麻痹症,右肢偏废,从此,他言语困难,右手右足都痉挛,吃饭和行动必须有人伺候在身旁。但他仍坚持讲学著作。
晚年生活
民国十三年(1924年),廖平辞去校长任,继而回井研。在廖平患中风后的岁月里,他转而习医,有医学著作20余种。同时潜心研究经学,平安地度过了八年的乡贤生活。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二月初九,廖平八十大寿,亲朋故旧、弟子儿孙、道贺者络绎不绝。筵席散后,廖平前往成都督促著作刻印之事。但因年高体弱,途中病发,随行的儿子廖成励等,马上将他抬回井研,未及抵家,半途逝世于河坎场,享年八十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