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廖梦醒

廖梦醒(全国妇联原执委)

廖梦醒
廖梦醒(1904年2月—1988年1月7日),祖籍广东惠阳,生于香港。1925年参加省港罢工工人的游行示威。1927年到日本,同年赴法国留学。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到上海后参加其母何香凝领导的妇女慰劳会的工作,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随保卫中国同盟迁至重庆,其间,曾担任周恩来和宋庆龄之间的秘密联络工作。1949年与母何香凝一起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全国解放后,任全国妇联国际部副部长。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名誉馆长。

  • 中文名廖梦醒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日期1904年2月(甲辰年)
  • 逝世日期1988年1月7日(戊辰年)
  • 毕业院校岭南大学(后留学法国)
  • 主要成就对“四人帮”进行了坚决抵制
  • 出生地香港
  • 祖籍广东惠州
  • 父亲廖仲恺
  • 母亲何香凝
  • 弟弟廖承志

廖梦醒(1904—1988),广东惠阳(今仲恺陈江街道幸福村)人,民主革命先驱廖仲恺、何香凝的女儿,廖承志胞姊。她早年追随孙中山投身反帝反封建运动,后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担任宋庆龄助手,为党和国家做了大量不可替代的统战和外交工作。廖仲恺和何香凝结婚后,二人曾先后前往日本求学。1903年,何香凝回香港待产,翌年2月廖梦醒出生。廖仲恺给她取名“梦醒”,寓意中华民族这头沉睡的雄狮一定能从梦中觉醒。

廖梦醒出生后不久,何香凝回到日本,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幼时随父廖仲恺到日本,曾在日本上幼稚园,并读完小学及初中,后回国进广州执信中学学习。廖梦醒留在香港外祖母身边1岁多才被带到日本,生活在父母身边。在父母的影响下,廖梦醒从小开始追随孙中山、宋庆龄积极投身于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反对军阀的斗争。1925年7月国民政府成立,廖仲恺任财政部长,而何香凝则成为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部长。他们是国共合作的赞同者,并为此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正是在此时,廖梦醒开始建立与共产党人的友好关系。廖梦醒深受父亲廖仲恺的喜爱,走到哪里都带着她,广州政界高层人士无人不晓。

1923年廖梦醒考入岭南大学蚕桑科,其间参加反基督教大同盟的工作。这是廖仲恺的主意。廖仲恺认为,“中国是农业国,农业是立国之本,广东省有几个县蚕桑业很发达,农民需要提高蚕桑业技术。”在岭南大学蚕桑专业就读时,廖梦醒和李少石是同班同学,两人都是岭南大学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1925年6月,省港大罢工爆发后,李少石祖父李胜经营的香港胜记牛栏还把牛肉卖给酒店。罢工委员会的武装纠察队以破坏罢工为由,在广州逮捕了李胜。李少石得知祖父被捕,十分焦急,急忙去找廖梦醒,请她想办法。廖梦醒带他去见父亲。当廖仲恺听完李少石的陈述后,认为罢工爆发后,省港交通断绝,李胜住在广州,并不知情,不应承担责任。于是,廖仲恺亲自带他到省港罢工委员会陈述实情,李胜很快获释。在省港罢工委员会,李少石结识了邓中夏、陈郁等共产党人。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由于其左的倾向,遭到国民党右派的刺杀。廖梦醒愤怒地撕碎了自己的国民党证,抱住弟弟痛哭流涕地说:“我们以后要团结起来,为父亲报仇!”父亲的被刺对廖梦醒的打击很大。廖仲恺偏爱廖梦醒,碰到什么事,都要和女儿说上两句。如今慈父已逝,使廖梦醒六神无主,精神恍惚。作为挚友的李少石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廖梦醒和李少石都是岭南大学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岭南大学对廖梦醒以前参加“反基督教大同盟”早已不满,这时廖仲恺已死,学校当局便让她“休学”。李少石也感到在学校再呆下去也无甚意义,便到中华海员工会联合总会当英文秘书。该工会的领导人是共产党人陈郁。自从上一次为营救祖父一事认识陈郁以后,陈郁觉得李少石思想进步,符合共产党员条件,便于1926年介绍李少石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李少石在广州河南龙光里的家便成为陈郁等革命同志秘密集会的地点。廖梦醒自从离开岭南大学后回家休息了一段时间,于1926年11月初随母亲何香凝参加北伐到了汉口。次年2月,为纪念廖仲恺而创办的“仲恺农工学校”即将在广州开学,母亲便安排廖梦醒返穗。1930年与李少石结婚。协助李少石做地下联络工作。

1931年,廖梦醒秘密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33年,李少石调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兼中共第一个对外宣传机构“中国工人通讯社”负责人。廖梦醒由于日、英、法功底深厚,使化名“仙霉”从事中译英的工作。1933年,该社译发了江西苏维埃政府公布的宪法、土地法、劳动法。那时候,廖梦醒总是忘我地工作,有时晚上李少石回来,把稿子往桌子上一放,她就伏案埋头连夜翻译。因成绩显著,她被大家誉为“红色翻译家”。

1934年到上海,后参加其母何香凝领导的妇女慰劳会的工作,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4年李少石曾在上海被捕,直到1937年8月才获释。抗日战争爆发后,廖梦醒在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工作,曾在《救亡日报》等报刊发表演说文章,宜传反对法西斯主义,呼吁世界和平。抗战期间,廖梦醒夫妇先后在港澳逗留,他们参与了著名的“香港大营救”,将包括柳亚子、邹韬奋、梁漱溟等在内的300多名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转移到后方。不幸的是,1945年10月8日,一场突发事件使廖梦醒失去了李少石,那时李担任周恩来秘书。周恩来闻讯后悲切地说:“20年前,廖仲恺先生遭反革命暗害,其情景犹历历在目,不料20年后,他的爱婿又遭凶杀。”由于父母是孙中山忠实追随者的缘故,廖梦醒从小就与宋庆龄熟稔。而从抗战时期开始,廖梦醒又长期在宋庆龄身边工作。

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召开。为促成国共合作、团结抗日,何香凝与宋庆龄等人提出《恢复孙中山三大政策之提案》,全会接受了这一提案,并否定了汪精卫提出的坚持“剿共”的政治决议案,确立了停止内战,实行国共合作的原则。1937年7月,周恩来到上海会见何香凝与廖梦醒,感谢何香凝为推进第二次国共合作所作的努力。廖梦醒事后回忆,周恩来亲自前来会面,母亲何香凝深受感动,得到中共和周恩来的肯定,何香凝感觉“受到了教育,增强了无穷的力量”。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家人到香港,任保卫中国同盟办公室主任兼宋庆龄秘书,积极为解放区募集捐款和医疗用品。

1937年年底,宋庆龄从上海到了香港,她提出让廖梦醒去给她帮忙处理中文信件,翻译材料。1938年,宋庆龄在香港组织“保卫中国联盟”(下称“保盟”)后,廖梦醒夫妇二人成为宋的左膀右臂。她协助出版了“保盟”的英文新闻通讯,向海内外人士宣传介绍八路军、新四军和解放区的情况,为抗战筹集专款、药品、医疗器材和其他物品。廖梦醒自1938年起担任宋庆龄的秘书以来,常为宋庆龄与周恩来传递情报,是二人之间的联络员。巧的是,廖梦醒与邓颖超同年同月同日生,她亲切地称周恩来为“阿哥”。这位“阿哥”也非常关心、照顾从事地下工作的妹妹,常常叮嘱她小心特务、注意安全。作为秘密党员,廖梦醒总是出色地完成周恩来布置的各项工作。

1941年12月宋庆龄转移至重庆,廖梦醒公开职务是宋庆龄的秘书及“保盟”的办公室主任,随后又兼任财务主任。与此同时,廖梦醒还负责周恩来与宋庆龄之间的联络工作。1945年到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保卫中国同盟改称为中国福利基金会,她随宋庆龄来沪,继续担任秘书,直至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离开上海。建国初期,宋庆龄到张家口、秦皇岛以及东北等地视察,廖梦醒也陪同在左右。后来,由于她们两个人都体弱多病、行动不便,就主要靠书信交往。廖梦醒协助母亲何香凝和宋庆龄为党和国家做了大量不可替代的统战和外交工作。

1949年春,她参加中华全国妇联筹建工作。新中国成立前夕,在中共中央的委派下,廖梦醒同邓颖超一道南下,携毛泽东与周恩来的两封亲笔信,盛情邀请宋庆龄北上参加新政协会议。由此足见三位杰出女性之间的深厚情谊。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妇联国际部副部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中日友好协会理事,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名誉馆长。1988年1月7日,廖梦醒在北京逝世,终年84岁。

廖梦醒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