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马大猷

马大猷(中国现代声学开创者)

马大猷
马大猷(1915年3月1日—2012年7月17日),男,汉族,广东汕头潮阳人,生于北京。国际著名声学家、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现代声学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享誉世界的声学泰斗。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获哈佛大学硕士,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10月被推举为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名誉副主席,1998年被评为资深院士。马大猷毕生致力于声学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两项重要的开创性贡献。创立了声学中的简正波理论,并将其发展到实用阶段,在建筑声学和电磁理论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提出微穿孔板理论并应用于建筑声学和噪声控制领域,在气流噪声研究中取得独创性成果。

  • 中文名马大猷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日期1915年3月1日
  • 逝世日期2012年7月17日
  • 毕业院校哈佛大学
  •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 主要成就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和声学研究所的创建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
  • 出生地北京市
  • 代表作品《现代声学理论基础》、《声学手册》、《说话的科学技术》等

早年经历

中华民国四年(1915年)3月1日,马大猷出生于北京。

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年),马大猷考入师大附中。念中学时,受傅种孙和程春台先生影响很大,喜欢数学。

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年),15岁的他靠北平潮州同乡会的资助才得以完成中学学业。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马大猷从北京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考上了清华大学招考的留美公费生,学的是物理学方面的电声学专业。

出国留学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底,在吴有训先生的建议下,马大猷前往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物理系学习,成为国际声学权威之一努特森的研究生。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学位。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马大猷获得了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回国任教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学校毕业典礼后,马大猷即启程回中国;8月到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任副教授,两年后升教授。

中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马大猷被美国声学会选为会士,成为中国科学家在该学会的第一位会士。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8月,马大猷到达北京大学,任物理系教授,不久学校决定筹备工学院,被聘为筹备委员会主任,后任工学院院长。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任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

建国初期

1952年—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1952年,中国院系调整,马大猷事先已调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务长、教授。

1952年,历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兼教务长、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及副所长、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数学物理学部副主任及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

1955年,调到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后来改为物理所),恢复声学的研究工作;先后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电子研究所和声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同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来改称院土)。

1956年,中国制定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马大猷提出了发展声学的规划建议,并参加了讨论。会上提出4项紧急措施(电子学、半导体、计算机和自动化),为中国新技术的发展画出蓝图。后来关于声学部分的发展规划意见正是由他起草。会后,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电子学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指定马大猷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

马大猷1959年-1966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1959年,经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将,他主持了人民大会堂的音质效果设计。

1961年,总结了50年代领导开展低频和大气声学记录分析系统研究的经验成果,以自己的名义专门向中科院写报告,提出开展核爆破侦察和声学探测的科研任务。

1964年,声学研究所从电子所分出来正式成立,马大猷改到声学所,任副所长、研究员;同年,创办了《声学学报》,马大猷任主编。

1966年,马大猷承担了导弹发射井吸声系统的设计;同年就组织进行了第一次北京市交通噪声调查研究工作。

1972年,马大猷开始研究解决地铁噪声问题,找到了电动机设计上的缺陷,经处理后降低噪声10分贝。

1973年,召开的第一次中国环境保护会议上,马大猷提出噪声应与废水、废气、废渣并列为环境污染四害问题之一。

晚年经历

2005年,马大猷给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寄去他所撰写的《国家实力根本源于基础研究》和《推广基础研究》两篇文章,温家宝作出重要批示。

2008年,马大猷患上脑溢血。

2012年7月17日8时40分,马大猷在北京去世享年97岁。95岁生日合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马大猷马大猷在加州大学,做了两件研究工作:一件是教授给的课题,颤动回声的研究,做了实验记录和理论分析;另一件是和“师兄”伯鲁特讨论中想到的,研究成果后来写成论文发表。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马大猷的指导下,中国又开展了语言声学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此后,他又组织开展了高声强声疲劳、环境声学、气流噪声、有源噪声控制等研究工作。到90年代中期,他又进入到一个新的方向,开展大振幅驻波的非线性研究,通过这些工作,中国的声学研究体系逐步建立起来。

马大猷在学生时代就注意简正波理论,1938年,在UCLA孥特森教授处学习时发表了第一篇论文,《矩形室内低频简正频率的分布》,这篇论文成了声学中应用简正波理论的基础,也是严格室内声学的基础。

1956年,马大猷主持了电子所大楼的设计、施工、装修工作,并设计了达到国际水平的中国第一座声学实验室和声学实验水池。

1959年,曾负责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音质设计工作,组织了语言声学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汉语语音的基本参数,并在六十年代初自动识别汉语普通话的十个元音;组织了户外广播用的气流扬声器的研制,声功率达一万瓦,并提出气流扬声器理论;发明了微穿孔吸声体,不用多孔或纤维性材料,并提出理论,吸收特性可以设计;研制了小孔消声器,有效地降低气流噪声;建立了气流噪声的压力定律;组织了大气声学和次声学的研究工作;发展了以抑制简正波为手段的有源室内噪声控制的原理和技术;建立了非线性驻波理论,解决了长期未解决的问题,继续发展了微穿孔吸声体的理论并发现了它的新物性和新应用;发展了微缝板吸声体理论。

1964年,马大猷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破成功的同时,组织了核爆破侦察研究,用次声测定大气层核爆炸的地点、时间和当量。

1966年,马大猷提出在不锈钢板上穿小于1毫米的孔这种微穿孔板的想法,设计了有机玻璃微穿孔板,按在玻璃窗前,既解决了回声问题,又保持了透明度;同年,他接受的另一个任务是人造地球卫星的噪声试验。马大猷领导了高声强实验室的设计、建筑和安装工作,建成了能产生160分贝的混响室和170分贝的行波管道,建立了非线性声场理论。

1982年,马大猷主持完成核爆炸产生次声波在大气层中传播的理论、数据处理和电容传声器次声探测系统的建造;同年他组织完成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及测量方法的标准制订工作,之后又陆续组织完成了机场噪声、铁路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以及各种噪声源测试等多个相关的中国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环境噪声测量、评价、控制的标准体系。

论文著作

截至2016年12月,马大猷共完成研究论文160篇,其中三分之二是60岁以后写的,论文一部分录入《马大猷科学论文选集》(1990)和《现代声学研究一一马大猷院士八秩华诞纪念文集》(1995);另外写书和编书14本;出版科普读物百余篇,出版有《马大猷科学论文选》、《现代声学理论基础》、《声学手册》、《语言声学和语言信息》等专著十余部。

序号题名作者出版商出版日期1实用建筑声学马大猷上海商务印书馆1953年4月1日2声学术语马大猷,应崇福科学出版社1958年12月1日3环境声学袖珍手册马大猷科学出版社1986年7月1日4语言信息和语言通信马大猷上海知识出版社1987年6月1日5噪声控制学马大猷科学出版社1987年7月1日6第十六届国际噪声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马大猷不详1987年9月30日7第十六届国际噪声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马大猷不详1987年9月30日8环境物理学马大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8月1日9声学漫谈马大猷,杨训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1日10现代声学研究-马大猷教授八秩华诞纪念文集张家騄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3月1日11声学名词术语马大猷,戴根华,章汝威,徐唯义标准出版社1997年3月1日12现代声学理论基础马大猷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1日13声学手册(修订版)马大猷,沈壕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1日14说话的科学技术马大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1日15声学基础研究论文集-庆祝马大猷院士九十华诞声学所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1日16微穿孔板吸声理论(汇编)马大猷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2007年3月1日17马大猷院士文集(第一卷)马大猷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2011年11月21日18马大猷院士文集(第二卷)马大猷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2011年11月21日19马大猷院士文集(第三卷)马大猷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2011年11月21日20马大猷院士文集(第四卷)马大猷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2011年11月21日

人才培养

1949年1月,迎来北平解放,北平各个部门对毕业生的要求:超过学校的规模。为此,马大猷在工学院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改变学制,把五年制改为四年制;另一是大办根据实际需要的一年制和二年制的专科,这样就培养了大批技术干部。

马大猷尤其注重人才培养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1956年马大猷招收了第一批研究生,3名学生的研究方向各不相同:语言声学、噪声震动和理论声学。马大猷的学生有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程明昆;中科院声学所通信声学实验室主任李晓东等。

荣誉表彰

时间荣誉表彰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1997年德国夫琅和协会金质奖章及建筑物理研究所ALFA奖1998年何梁何利奖资料来源:

家庭背景

父马有略,字星曹,在北洋政府农商部任"办事",因经常欠薪,有时要去当铺典当,所以从小知道贫穷滋味。后来,父亲弃官去上海做律师,两年后故去。

声学手册作者名称 马大猷作品时间2004-7-1《声学手册》是200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马大猷。本书简明扼要地介绍声学工作者常用的基本原理、公式、数据、图表等。前16章包括声学方面的基本材料,以后各章分别叙述水声、超声、语言通信、心理和心理声学、建筑声学、噪声控制、音乐声学等分支学科的材料,附录包括18个表,介绍一般常用的数据。说话的科学技术作者名称 马大猷作品时间2004-9《说话的科学技术》是2004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马大猷。现代声学理论基础作者名称 马大猷作品时间2004-3《现代声学理论基础》是2004年科学出版社发行部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马大猷。环境声学作者名称 马大猷

曾任中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国际声与振动学会荣誉会士。中国声学学会会士名誉理事长,中国电子学学会会士,中国物理、计量、环境学会会员,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会员。

从1955年起历任第二、三、五、六届中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中国政协常务委员。从1986年起历任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名誉副主席。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8年-1985年,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1978年起,并担任《声学学报》主编,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环境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美国声学学会会士。

1987年-1993年,国际声学委员会委员。

马大猷(12张)衷心感谢他为声学所和中国声学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国科学院声学所所长王小民评)

马大猷教授是中国科学界的典范,他把毕生的精力和大爱都献给了祖国、献给了教育事业、献给了环境保护事业、献给了声学事业。马大猷教授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朴实无华的作风、坚忍不拔的意志、爱国奉献的精神,成为了声学界的一代楷模。(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评)

马大猷教授是中国科学界的典范,他把毕生的精力和大爱都献给了祖国、献给了教育事业、献给了环境保护事业、献给了声学事业。马大猷教授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朴实无华的作风、坚忍不拔的意志、爱国奉献的精神,成为了声学界的一代楷模。(中国科学院声学所评)

2013年6月4日,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田静研究员和向宁教授在第21届国际声学大会(ICA2013 Montreal)上成功组织了“纪念马大猷院士声学贡献专题研讨”,来自世界各地声学巨匠和青年才俊纷纷发言,回顾了他在声学领域的主要贡献,并缅怀了与他一起时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