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谭其骧

谭其骧(中国科学院院士、历史地理学家)

谭其骧
谭其骧(1911年2月25日—1992年8月28日),字季龙,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中国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1932年获燕京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任复旦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1930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历史社会学系,1932年获燕京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谭其骧长期从事中国史和中国历史地理的教学和研究,他对中国历代疆域、政区、民族迁移和文化区域做了大量研究,对黄河、长江水系、湖泊、海岸变迁均有精辟见解,建树颇多。主要著作有《长水集》《长水集续编》等。

  • 中文名谭其骧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辽宁省沈阳市
  • 出生日期1911年02月25日
  • 逝世日期1992年8月28日
  • 毕业院校燕京大学
  •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 代表作品《中国国家地图集历史地图集》、《中国历史大辞典》
  • 主要成就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11年(清宣统三年)2月25日,谭其骧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谭其骧在2岁时就随父亲回到家乡,以后进家塾、小学、秀州中学。

1926年(民国十五年),因不满秀州中学这所教会学校对学生的无理处置,从秀州中学高中未毕业就愤然离校,到上海考入上海大学,那时他才15岁。

谭其骧(4张)1927年(民国十六年),四一二事变后上海大学被封,他只得转入暨南大学中文系。转入暨南大学历史社会学系后,他的才华受到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的赏识。

1930年(民国十九年),写下了一篇六万多字的论文《中国移民史要》。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历史系。同年进入北平燕京大学研究院,师从顾颉刚先生。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春,离研究生毕业还有半年,谭其骧就已写好论文,由伯父新嘉先生介绍,进北平图书馆当馆员。他当年就在辅仁大学兼课。同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研究院。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起又相继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等学校兼任讲师。同时在《史学年报》《燕京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很有见地的论文。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协助顾颉刚创办《禹贡》半月刊,筹备成立禹贡学会。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后,他辞去图书馆的职务,专在大学教书。是年秋至翌年夏曾到广州学海书院任导师。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秋回到北平,任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校的兼任讲师。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春,到贵州浙江大学任史地系副教授。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任贵州浙江大学任史地系教授。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随浙大回到杭州,并给上海暨南大学兼课。

1950年,浙江大学停办历史系,他转到上海复旦大学任教授。

1954年,起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1955年,经吴晗推荐,到北京主持《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

1956年,九三学社复旦大学第二届支社委员会成立,谭其骧被选为主任秘书。

1957年—1982年任系主任,兼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室主任。

谭其骧(4张)1959年3月,郭沫若的《论曹操》一文在《文汇报》发表。其后,谭其骧发表了商榷文章。在商榷文章中,谭其骧列举了古人对曹操的评价也是有毁有誉,甚至连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的评价,也几乎是全盘接受了曹魏本朝臣子王沈的话。

1960年6月,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

1961年7月,九三学社复旦大学第四届支社成立,谭其骧当选为主委。

1963年1月28日,他出席了民主党派和知名人士座谈会。

1978年2月,因长期紧张工作所累,谭其骧突发脑血栓,不久又致半身不遂。

1980年4月18日,九三学社复旦大学支社召开大会,谭其骧出席了会议。同年11月,谭其骧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即中科院院士)。文科学者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历史地理专业博士生导师。

1982年至逝世,他又主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的编绘,这将是一部包括历史人文和自然两方面十多个专题图组上千幅地图的巨型地图集,将在近年出版。

1982年—1986年,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0年,改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2年8月28日,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82岁。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