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名门
出自紫堤东族侯氏,为当地望族,族人曾出资修建关帝庙、上谷东族宗祠等。先祖姓杨,原籍山西上谷,历代做官。北宋靖康之难时随康王南渡,曾居临安(今杭州)、乌泥径、真如,后定居紫堤村(今上海诸翟镇)。明代初传代至杨文昌,因中表兄弟侯守常无子女,曾抚外甥徐端为子,一传而绝,故杨文昌将其子杨彦昇再过继给侯守常为嗣,改姓后即侯彦昇。
侯岐曾的曾祖侯尧封(字钦之,号复吾)为侯彦昇的玄孙,隆庆五年(1571年)辛未科进士(二甲第七十四名),曾担任监察御史。
勤奋好学
侯岐曾,字雍瞻,号广维,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市闵行区)人,祖籍苏州府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11岁为县学生员,常夜读不辍。兄峒曾叮嘱他不宜过于刻苦,岐曾回答:“弟即使阅读不已,恐怕总追不上你。”峒曾说;“我不过年龄长你三岁罢了。”岐曾道:“人生能活多少岁,哪里差得起二三年时间的学习呢!”进入太学后,才学口增,声名日盛,与兄一起执掌文坛,成为数十年中江南名教的宗主。
起义事泄
侯岐曾石刻像弘光元年(1645年),峒曾在嘉定殉难,清军滥行屠杀,岐曾不甘束手就缚,亟图继起,奉母避乱紫堤村。隆武二年(1646年),松江府城被清兵攻下后,上海县学生员谢允文秘密往来于浙江舟山与松江间,联系江南反清力量与舟山南明监国鲁王(朱以海)。歧曾托谢将陈子龙书信,送达在舟山的明将黄斌卿处,顾咸正、夏完淳等人给鲁王及隆武帝(朱聿键)的表疏,也由谢转致。途中,谢在漴阙(在今奉贤县)因酒醉泄露,被清柘林游击陈可擒捕,并连同所有书疏解送提督吴胜兆处。吴与黄斌卿有联系,准备起事,只将谢监禁府狱以掩饰耳目。后吴起事失败,书表奏疏都被清总兵土国宝搜出,顾、夏两人因此被拘,陈子龙逃匿歧曾处。风声日紧,子龙、岐曾又分头逃至顾咸正子天逵处和厂头恭寿庄。清吏自嘉定直至紫堤,追踪陈子龙,因家奴告密,陈被捕投水而亡。岐曾也被拘。
侯岐曾苏州石刻像刻于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
英勇就义
押至清军中审讯,不肯下跪,向南箕踞坐地。第三天,土国宝委人送酒肉说;“湖(陈子龙泖潮起事)海(张煌言海外来攻)两方都没有你名姓,等你通了家信,可不问死罪。”岐曾道:“我已没有家,还通什么信!”第二天,又被带去见土,岐曾用吴语斥詈土,被杀害于松江西门“云间第一桥”。庭讯时,岐曾家仆刘驯争说:“藏匿陈黄门(子龙官兵科给事中,故称)的是我,干主人什么事!”结果也慷慨就义,夏完淳、顾咸正同时被杀。
身后赠恤
私谥“文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