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董其昌

董其昌(明朝后期大臣、书画家)

董其昌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1589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一度担任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历任湖广提学副使、福建提学副使、河南参政,因病辞职。泰昌元年(1620年),明光宗朱常洛继位,授太常少卿、国子司业,参修《明神宗实录》。天启五年(1625年),出任南京礼部尚书,因事辞官。崇祯五年(1632年)任太子詹事。崇祯七年(1634年)回归乡里。崇祯九年(1636年)去世,谥号“文敏”。董其昌擅于山水画,师法于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存世作品有《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画作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的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作品《戏鸿堂帖》(刻帖)。颇能诗文,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

  • 别名董文敏
  • 玄宰
  • 所处时代明代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
  • 出生日期1555年2月10日
  • 逝世日期1636年10月26日
  • 主要成就“华亭画派”代表人物
  • 主要作品《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等
  • 本名董其昌

初露锋芒

董其昌,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董家汇(今上海市)人。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2月10日)出生。

董其昌17岁时,参加松江府会考。当时他写了一篇很得意的八股文,自以为准可夺魁,谁知发榜时,竟屈居于堂侄董原正之下。原因是松江知府衷贞吉嫌他试卷上的字写得差,文章虽好,只能屈居第二。此事使董其昌深受刺激,从此他发愤学习书法。以唐人颜真卿《多宝塔帖》为楷模,后来又改学魏、晋,临摹钟繇、王羲之的法帖。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董其昌的书法有了很大的进步,山水画也渐渐入门。

进退得宜

董其昌自画像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董其昌考中进士,并因文章、书法优秀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深造,供职于翰林院。翰林学士田一儁去世,告假护柩南下数千里,送老师回福建大田县。一度担任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

不久,便告病回到松江。而京官和书画家的双重身份,使他的社会地位迥异往昔。其后,他相继担任过湖广提学副使、福建副使,一度还被任命为河南参政从三品的官职。一年之后,他就奉旨以编修养病,“家食二十余年”。其时,正值明朝历史上长达十余年的“国本之争”,其间还发生了著名的“妖书案”、“楚太子狱”,朝廷内部为册立太子一事党争不休,风云诡谲。董其昌借口回家养病辞官。

潜心书画

在研习经史之余,董其昌与同僚诸友切磋书画技艺,纵论古今,品评高下。又从韩世能那里借阅晋、唐、宋、元法帖宝绘,心摹手追,有时废寝忘餐,因而学问大进,开始在京中有些名气。在家乡,董其昌筑“来仲楼”、“宝鼎斋”、“戏鸿堂”、“画禅室”、“香光室”等,牙签玉轴,左图右史,置身其中,著书立说,探究古今书画艺术。

他不遗余力地搜集王羲之、王献之、谢安、桓温、赵佶、米芾诸名家法书,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刊刻《戏鸿堂法帖》行世。

病休松江时期,他正值四十余岁的盛年,广闻博识,采集众长,悠居林泉,心闲手熟,创作了《葑泾访古图》《鹤林春社图》《浮岚暖翠图》《神楼图》《西湖八景图》《溪回路转图》等许多描绘江南风光的著名山水画。

亦官亦隐

董其昌像(8张)泰昌元年(1620年),神宗驾崩,朱常洛即位,是为光宗。光宗即位,启用董其昌为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其间,奉命修《神宗实录》。但是,光宗执政一个月就驾崩,继任的明熹宗宠信魏忠贤与乳母客氏。

天启五年(1625年),董其昌被任命为南京礼部尚书,在任一年即辞官退隐,退隐“家居八载”。

崇祯五年(1632年),魏忠贤已死,政局趋向清明,七十七岁的董其昌第三次出仕,“起故官,掌詹事府事”。

崇祯六年(1633年),阁臣周延儒遭温体仁排挤,离开内阁,温体仁在魏忠贤余党的鼓动下,掀起党争,排斥东林。次年(1634年),董其昌又乞求致仕。

从三十五岁走上仕途到八十岁告老还乡,为官十八年归隐二十七年。与家乡松江的先贤陆机崇奉“士为知己者死”相比,董其昌把明哲保身的政治智慧用得出神入化。他以科举入仕进入精英阶层,既结交东林派、公安派,又与反东林党人惺惺相惜。

死后哀荣

崇祯九年九月二十八日戌时(1636年10月26日),董其昌在松江寓所逝世,享年八十二岁。(是日距董其昌知交好友袁可立三周年祭日十二天)后来葬于吴县(今属江苏)渔洋湾董氏坟茔。

弘光元年(1644年),南明福王政权追赐董其昌谥号“文敏”(与赵孟頫相同)。因此,后人也把他称作“董文敏”。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