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陈三立

陈三立(清末民初历史人物)

陈三立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中国近代诗人。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官吏部主事。维新变法时期,协助其父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革除时弊,兴办实业。戊戌政变之后,父子同被革职。将家国之感寄情诗文。晚年目睹山河破碎,不胜悲愤,拒药绝食而死。陈三立的诗作,意境奇奥,用词精妙,直抒胸臆,继承了桐城派传统。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诗界革命的倡导者对其诗词评价甚高。梁启超说:“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浓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伦比。”南社诗人林庚白赞扬他“虽囿于古人之藩篱,犹能屹然自成其一家之诗”。陈三立的著作有《散原精舍诗集》2卷,《续集》3卷,《别集》1卷,又有《散原精舍文集》17卷,收入《新世纪万有文库》。今有李开军网罗遗著,编成《散原精舍诗文集》,收入《中国近代文学丛书》。《散原精舍诗文集补编》收有陈三立早年所著《诗录》4卷、《文录》4卷,留世作品颇丰。

  • 伯严
  • 散原
  • 所处时代清末民初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江西九江义宁
  • 出生日期1853年10月23日
  • 逝世日期1937年9月14日
  • 主要成就维新四公子之一筹建南浔铁路“同光体”诗派代表
  • 主要作品《匡庐山居诗》
  • 本名陈三立
  • 陈寅恪、陈衡恪
  • 称号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
  • 陈宝箴
  • 配偶原配罗氏、继配俞明诗
  • 性别

陈三立陈三立生于1853年10月23日,年少博学,才识通敏,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约束。

1880年(光绪六年)随父往河北分巡道今河南武陟县。

1882年(光绪八年)入乡试,因恶时文,自以散文体作答,主考陈宝琛赏识其才,破例录为举人。1886年(光绪十二年)会试中式。返长沙,与王闿运等人结碧湖诗社。1889年(光绪十五年)参加殿试,中三甲四十五名进士,授吏部主事,旋弃职。侍父在湖北布政使任所,曾应张之洞邀,为两湖书院校阅试卷。其间应易顺鼎邀,两游庐山南北。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甲午战争后,李鸿章赴日签订《马关条约》,陈三立闻讯激愤异常,曾电张之洞:“吁请诛合肥以谢天下。”当时其父宝箴任湖南巡抚,推行新政,他往侍父侧,襄与擘划。在罗致人才、革新教育方面效力尤多。1898年戊戌政变时,因“招引奸邪”之罪被革职不用。后随父返江西,居西山“青庐”。

右为陈三立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陈三立移居南京,未几丧父。家国之痛,陈三立更无心于仕途,于金陵青溪畔构屋十楹,号“散原精舍”。常与友人以诗、古文辞相遣,自谓“凭栏一片风云气,来做神州袖手人。”陈三立早年虽有“吏部诗名满海内”之誉,但《散原精舍诗集》所收乃自此始。此后虽不问政,为社会兴利仍极热忱。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办家学一所,又赞助柳诒徵创办思益小学堂。让出住宅作课堂,延聘外国教师,开设英语及数、理、化新课目;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还废除“八股文”和跪拜礼节,禁止死背课文及体罚学生,创新式学校的先例。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初,曾与李有棻创办江西铁路公司,并拟倡修南浔铁路,惜因事未果。

徐悲鸿绘《陈散原像》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湖南工商界追念陈宝箴父子推行新政,振兴实业,奏请为宝箴塑铜像,为陈三立授官职,被其断然拒绝。同年夏,义宁州大荒,铜鼓双坑饥民往宜丰天宝买粮,富商何大毛诬称“匪徒抢劫”,并说“宁州遍地是匪”,挑起斗殴,杀死双坑饥民57人,双坑人控诉不得上达,求助陈三立,陈主持正义,具陈上疏,终获刑部详察,严惩主犯及当地知县,冤案大白。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袁世凯行君主立宪,委陈三立任参政议员,未肯就。

1926年(民国十五年),陈三立由杭州到上海寄寓三载。

1930年(民国十九年),陈三立倡议重修《庐山志》,委托吴宗慈专主。为了使志书更为完善一些,他还特别约请了著名学者李四光、胡先引等撰写有关条目。另外,在具体的编修过程中,陈三立特别强调了修撰体例的问题,强调志例应尊重科学,志文因时代不同,允许文体有别,做到“旧从其旧,新从其新”。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一二八事变”中日军侵占上海闸北,陈三立居牯岭,日夕不宁,于邮局订阅航空沪报,每日阅读。据说,当时的他曾于一晚做梦时喊出“杀日本人”之类的话语。忧国之心可见一斑。

徐悲鸿所绘《陈散原像》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曾经的好友郑孝胥投靠日本,辅佐溥仪建立伪满政权,陈三立痛骂郑“背叛中华,自图功利”。在再版《散原精舍诗》时,忿然删去郑序,与之断交。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陈三立离开庐山寓居北平,目睹西山八大处遭八国联军破坏,连叹“国耻”!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他表示:“我决不逃难!”闻有人议论中国必败,他怒斥:“呸!中国人岂狗彘耶?岂贴耳俯首,任人宰割?”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百般游说,皆不应许。侦探日伺其门,陈三立怒,呼佣拿扫帚将其逐出。从此五日不食,忧愤而死,享年85岁。

1945年江西省政府1713次省务会议决定:将设在修水境内的赣西北临时中学改为省立散原中学,1948年迁葬杭州牌坊山。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