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陈方恪

陈方恪(原国民政府秘书)

陈方恪
陈方恪(1891年12月5日—1966年1月3日),字彦通,江西义宁(今修水)人。陈三立第四子,陈寅恪胞弟。1891年在祖父陈宝箴于武昌的湖北布政使衙署内出生。幼承家学,受祖父学风浸润,得其父文脉,又先后师从陈伯弢、王景沂、陶鹏保、王瀣、柳诒徵等名士,年少时即形成清醇婉约、造句险峻、意境深远的诗词风格。其诗名在衡恪、隆恪、寅恪等诸兄弟之上。陈方恪一生文采风流,名士风范,交游广阔,先后在上海《时报》、上海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民立报》《时事新报》做编辑工作并撰写专栏,与诗词名家雅集拜洪帮大佬,后又在徐世昌等人推荐下,担任江西图书馆主任、景德镇税务局局长、田亩丈量局局长、正风文学院教授、教务长等。日本侵略中国时,陈方恪在南京任过伪职,又担任金陵刻经处董事,负责佛经刻印工作。在任职金陵刻经处时,曾帮军统特工传递过情报,还与中国共产党地下党有秘密联系,后不幸被日军发现并逮捕,然而在严刑拷打下并未出卖党组织。抗战胜利后,他受到国民政府的表彰,成为众人眼中的英雄。此后,陈方恪仍在金陵刻经处工作,并参与版本鉴定与目录学的实践性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陈方恪在南京图书馆继续研究诗词、治版本目录学并提携后学,贡献颇大。陈方恪被作家章品镇称为“金陵最后一个贵族”。

  • 中文名陈方恪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日期1891年12月5日
  • 逝世日期1966年1月3日
  • 毕业院校复旦公学
  • 性别

1891年12月5日,陈方恪出生于武昌湖北布政使衙署内。陈方恪小学读的是思益学堂(陈三立创办),1910年毕业于复旦公学。1912年冬,应狄葆贤之邀,陈方恪到上海任《时报》编辑。后又经梁启超的介绍,任中华书局杂志部主任。在上海的这段时间,陈方恪参加南社诗人们在上海的雅集,又曾随报界同仁拜过洪帮,加入帮会。对于陈方恪来说,在中华书局的工作入不敷出。后又在梁启超的介绍下,在盐务署、财政部等处任秘书。

1920年秋,经时任总统徐世昌等父执推荐,陈方恪南下江西南昌淘金。在此后几年之中,得到赣省多任督军眷顾,先后担任江西图书馆馆长、景德镇税务局局长、田亩丈量局局长、釐金局局长以及地方关口税务局等,职务调动频繁。

1938年起,陈方恪先后在“维新政府”里出任教育部编审委员、考试院考选委员专门委员、伪国民政府考试院考选委员会专门委员、伪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等职。毋庸讳言,陈方恪落水了。迷途知返,落水之后自救,他成为秘密抗日战线上的卧底。自1942年起,陈方恪就与国民党军统地下组织建立了联系。陈方恪年轻时在上海加入洪门,结识了洪帮兄弟徐亮。此时,徐亮已经是重庆军统局的特务。军统派出的特务潜伏组,将电台藏入陈方恪担任主任和董事会代表的金陵刻经处。陈方恪不仅掩护潜伏组,还负担潜伏组的日常开支。与此同时,还与中共情报人员徐光楚等人有过秘密接触。

1945年8月5日下午,一队日本宪兵冲进金陵刻经处,直奔后院,将两名军统特工抓获,电台也被搜出,另有三名工人亦被捕。陈方恪恰好遇到一位朋友,在门外交谈。目睹金陵刻经处日寇抓捕军统特工,在一片混乱之中,陈方恪逃走。8月6日,陈方恪被日本宪兵队抓获,虽经严刑拷打,仍然不肯吐露内情。8月13日,日军审讯未果,气急败坏,将陈方恪折磨得奄奄一息。到了8月14日傍晚,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陈方恪才死里逃生。

抗战胜利后,陈方恪失去经济来源,生活落魄。直至1946年秋天,境况好转。因在沦陷区掩护军统电台,协助进行策反工作以及被日军逮捕、酷刑下未出卖抗日地下组织等立功表现,南京国民政府国防部保密局要员接见、表彰陈方恪,并发给奖金和《军统地下工作者证明书》。陈方恪一跃成为抗日功臣,其形象在亲友之中、社会舆论上有了实质性的提升。

1949年,南京解放,此时的陈方恪困守在南京城南饮马巷的两间旧房里。1950年,在南京市政府的安排下,陈方恪一家迁往四卫头54号居住,生活才算是安定了下来。进入新社会的陈方恪,仍然和往日一样与朋友雅集倡和。1959年,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关照下,陈方恪家又迁到了牯岭路26号(当年陈三立在庐山牯岭有松门别墅)的小洋楼里,陈本人也被安排在《江海学刊》杂志社任编辑。

陈方恪的晚年生活安稳。1966年1月3日,陈方恪病逝世于南京,享年75岁。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