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诸大绶

诸大绶(明朝嘉靖三十五年(1556)状元)

诸大绶
诸大绶(1523年-1573年),字端甫,号南明,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中国明朝时期大臣。诸大绶自幼颖异,十岁即能属文,后入府学,文学日益进。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中乡试举人。次年,赴京会试不第,经丁未、庚戌以至癸丑科,皆名落孙山。每归则闭门苦读,自律若处子。丙辰科会试名列第二,及廷试,擢为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充会试同考官,所取士率多知名。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夏,奉诏与阁臣纂修《承天大志》,次年春,校录《永乐大典》。隆庆帝即位,奉命修《世宗实录》,兼管文阶敕诰。《永乐大典》成,迁左春坊左谕德兼侍读,充经筵日讲官。隆庆元年(1567年)冬,迁侍读学士掌翰林院事,充纂修《玉牒》总裁官。次年,充会试武举考试官。隆庆四年(1570年),迁礼部右侍郎,仍充《世宗实录》副总裁。隆庆五年(1571年),充廷试提调官,次年,改吏部右侍郎。明万历元年(1573年)卒。著有《诸文懿公集》。(概述图来源)

  • 端甫
  • 南明
  • 所处时代明代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浙江山阴
  • 出生日期1523年
  • 逝世日期1573年1月13日
  • 主要成就明朝嘉靖三十五年(1556)状元
  • 本名诸大绶

诸大绶,字端甫,号南明,山阴(今绍兴)漓渚人。为官时,曾侍穆宗日讲6年,深得信任。据志书记载,诸大绶“立朝不激不随,有公辅之望”。为人耿直,体贴民情,尊重乡贤,曾与京中绍兴籍官员通力协作,拯救徐渭出狱,免遭杀戮。诸大绶卒后,皇上赠吏部尚书,谥文懿。徐渭闻之,泣不成声,即撰写《哀诸尚书辞》一文,赞慕他的为人。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山阴诸大绶一举夺魁,成为丙辰文科状元。授翰林院,曾侍明穆宗日讲,史载大绶“立朝不激不随,有公辅之望”。与萧勉、陈鹤、杨珂、朱公节、沈炼、钱鞭、柳林、徐渭、吕光升等并号“越中十子”,万历元年(1573年)救徐渭出狱。

诸大绶半身像诸大绶自幼聪敏过人,日诵千言,才思敏捷,状貌修伟。一天私塾老师出了一个对子:“泾渭同流,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语音未落,诸大绶应声对道:“炎寒异态,夏则饮水,冬则饮汤。”老师赞叹不已,称他将来必能大魁天下。

诸大绶21岁乡试第二,但会试屡屡不中,他毫不气馁,更加勤奋读书,夺魁时年已34岁,时人早已闻其大名,以为必定年长。诸大绶事亲颇有孝名,登第后,即迎生母、庶母于京邸,精心侍养,并请皇上加恩于生母。归省途中生母病故,按规定不得服本生,遂又上请世宗,破例服阙三年。

嘉靖四十二年(1563),预修《承天大志》,校录《永乐大典》成,升左春坊左谕德,兼侍读。不久任经筵讲官,其讲论技艺超出他人,深得穆宗青睐。大学士徐阶赞道:“诸太史乃真讲官”。嘉靖末年,诸大绶在翰林院供职时,曾设宴招待同乡著名才子徐渭(字文长),可徐渭入夜后许久才来。诸大绶问他为何姗姗来迟,徐渭解释说:“我在一士子家中避雨,看到墙上挂着一轴归有光的文章,此人可称之为今日的欧阳修,我反复诵读,难以离去,所以来迟了。”诸大绶见徐渭如此推重此人,忙命人去那位士子家,卷来归有光的那轴文章,与徐渭一起在灯下诵读。边读边称赞不已,一直读到天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诸大绶向参加会试阅卷的余编修推荐了归有光,并详细介绍他的文章风格,归有光由此得到提拔。隆庆元年(1567),诸大绶升为侍讲学士掌院事。隆庆四年(1570)又升为礼部右侍郎,备受穆宗宠信,因此穆宗去世,诸大绶竟哀毁骨立,形神交瘁致病,卧床不起。万历元年(1573)病故,享年51岁。赠礼部尚书,后追谥文懿。

诸大绶状貌修伟,生性笃实平和,为政三朝,不偏不激,乐于奖掖后进。但其过世太早,时人惋惜。

著有《诸文懿公集》。有《徐公昇配享忠臣祠记》一文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