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郑珍

郑珍(清代大儒)

郑珍
郑珍(1806年-1864年),字子尹,晚号柴翁,别号子午山孩、五尺道人、且同亭长,贵州遵义人。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史志专家、学者。沙滩文化代表人物之一。郑珍出生于儒医之家,5岁时由爷爷郑仲桥启蒙识字,后跟随父亲郑文清学习。12岁就读于遵义湘川书院。在郑珍14岁时,举家迁往东乡乐安里的尧湾,并拜舅父黎恂为师。道光八年(1828年),考取秀才。道光十七年(1837年),应聘为遵义启秀书院讲习,同年秋中举,与莫友芝联袂进京会试,但无奈落榜回遵义。后三次进京会试,均未中试,以教职补用。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任古州厅学训导、荔波县学教谕,继任镇远府学代理训导和荔波县学训导。回遵义后,先后担任启秀、湘川书院讲席,培育了郑知同、黎庶昌等一批人才。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郑珍因咽喉溃穿而逝世,葬于禹门子午山。郑珍的一生都致力于学术研究,并且涉猎广泛,影响深远。在经学、文学、文字学、史志学上取得了颇高造诣,更是为人师表,以身立教,与莫友芝、黎庶昌等文人学者一起,开创了沙滩文化盛世,在贵州文化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也被学术界誉为“西南巨儒”。其著有《仪礼私笺》《说文逸字》《说文新附考》等。

  • 子尹
  • 子午山孩
  • 所处时代清朝(嘉庆朝中期——同治朝初期)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贵州遵义鸭溪镇
  • 出生日期1806年4月28日卯时(5-7时)
  • 逝世日期1864年10月17日亥时(21-23时)
  • 主要成就清代官员、学者
  • 主要作品仪礼私笺、说文逸字、说文新附考、巢经巢经说、郑学录
  • 本名郑珍
  • 称号西南巨儒
  • 属相
  • 八字丙寅 壬辰 戊午 乙卯
  • 农历生日三月初十
  • 农历忌日九月十七

家族启蒙

郑珍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农历三月初十生于遵义县西乡天旺里河梁庄玉磬山脚下(今鸭溪镇金钟村荷庄村民组)。先世为江西人。郑珍出生儒医之家,母亲是东乡乐安里三甲沙滩黎安理的三女。郑珍5岁时便由爷爷郑仲桥启蒙识字,后随父郑文清课读,11岁入私塾,12岁就读于遵义湘川书院,攻研四书、五经,涉猎诸子百家,性静持重,极嗜读书。母见其异,舍薄田,在郑珍14岁时举家迁东乡乐安里的尧湾(今禹门乡沙滩),与外祖父黎安理家就近而居,并拜舅父黎恂为师。

舅父黎恂,曾任浙江桐乡县令,藏书甚丰。郑珍常走读于舅父家,每次舅父都满满地装一箱书给他。郑珍从早到晚肘不离案,衣不解带,一天要读若干万言,后又专心致志地攻读宋朝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和朱熹的著作,仔细研究程朱理学。

郑珍如此数年,学业上有了十分显著的长进,著有《仪礼私笺》、《说文逸字》、《说文新附考》、《巢经巢集》等。他与莫友芝共同编纂的《遵义府志》被梁启超誉为“天下第一府志”,舅父见其过目成诵,聪慧过人,遂将长女许嫁于他。

求学名师

道光五年(1825年),侍郎程恩泽督办贵州学政,择优选拔他为贡生。程恩泽系汉学家,为当时宋诗运动领袖,指导他说:“为学不先识字,何以读三代两汉之书。”勉励以以黔北先哲尹道真为楷模,赐字子尹,并指导郑珍读许(慎)郑(玄)之书,习宋代诗艺。

于是,他进一步钻研文字的形、声、义的源流和先秦各种制度。当时的学者们都十分注重考据,他继承了这种传统,实事求是地做学问,既不随便标新立异,也不轻易附和苟同。两年后返遵,拜遵义府学教授莫与俦为师,继续攻读汉学与宋学,并因此与其子莫友芝相识,共同探讨经文、切磋诗艺,结为莫逆之交。

科考不顺

道光八年(1828年)考取秀才。道光十七年(1837年)应聘为遵义启秀书院讲习,同年秋中举,与莫友芝联袂进京会试。候榜期间,留意搜购古籍秘本,闭门研读,竟落榜回遵。次年,受知府平翰聘,与莫友芝合纂《遵义府志》,历时3年,成书48卷、80余万字。其后,三次进京会试,均未中试,依例选为大挑二等,以教职补用。

晚年讲学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任古州(今榕江县)厅学训导、荔波县学教谕,继任镇远府学代理训导和荔波县学训导。每届任期虽不足一年,仍努力培训人才。

回遵后,先后主启秀、湘川书院讲席,培育郑知同、黎庶昌、莫庭芝等一批俊彦。咸丰五年(1855年),有叛苗侵犯荔波,珍率兵守城。同治二年(1863年)大学士祁隽藻荐于朝,特旨以知县分发江苏补用,郑珍辞谢不就。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十七日,因咽喉溃穿而卒,葬于遵义禹门子午山。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