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
1878年10月1日(清光绪四年九月六日)出生川沙镇内史第,早年父母双亡。黄炎培
1887年随外祖父发蒙,接受传统教育。迫于生计,年未弱冠,即在家乡任塾师。
1899年时在松江府以第一名取中秀才。
1901年入南洋公学,选读外文科,受知于中文总教习蔡元培。
1902年后又中江南乡试举人。
1903年返乡兴办小学堂。期间,开始接触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等新学书籍。次年在乡办校,因鼓吹反清被逮捕,一度入狱,在江苏巡抚“就地正法”批文到达一小时,由基督教外籍牧师保出,逃亡日本,一年后事息归国,继续兴办学校。
1905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先后创办和主持广明小学和师范讲习所、浦东中学,在爱国学社、城东女学等新教育团体和学堂中任教,并参与发起江苏学务总会。辛亥革命后,任江苏都督府民政司总务科长兼教育科长,后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全力以赴改革地方教育,全面规划建设了省立高、中等学校和县立小学,省教育会副会长,上海申报馆旅行记者。
1908年与童世亨等共同创办浦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为浦东最早的供电设施。黄炎培
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
1914年2月至1917年春,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山东、北京、天津等地考察了五个月。随中国游美实业团体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座学校,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尤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
1915年4月,随农商部“游美实业团”赴美报聘,考察教育,撰写《旅美随笔》。黄炎培还到日本、菲律宾、南洋各地考察。每次考察均有记录,并结集出版。他认为办教育如同治病,知病源才能开好药方,做到对症下药。“外国考察,读方书也;国内考察,寻病源也。方书诚不可不读,而病所由来,其现象不一,执古方治今病,执彼方治此病,病曷能已。”所以,他都是从中国实际需要出发进行考察。
1917年赴英国考察,同年5月6日,联络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中华职业教育社。次年,创建中华职业学校(现中华职业学校、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此后数十年时间的教育和社会活动主要通过中华职业教育社来展开。
1921年被委任教育总长而不肯就职。曾参与起草1922年学制,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和筹办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筹备主任(现河海大学)、国立东南大学、上海商科大学(现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黄炎培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创办《救国通讯》,宣传爱国主义;组织上海市民维持会(后改为上海地方协会),支持淞沪会战。
黄炎培(后排中)与蔡元培、厉麟似等成员留影
1941年,与张澜等人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治同盟,一度任主席。
(图1)为1945年7月1日毛泽东在延安宴请国民参政员饭桌上4菜1汤。图1 毛泽东(左三)为黄炎培布菜
1945年又与胡厥文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同年7月应邀访问延安。写成《延安归来》一书,如实介绍延安。
1946年在上海创办比乐中学,探索兼顾升学和就业双重准备的普通中学。至1949年前,先后又创办重庆中华职校、上海和重庆中华工商专校、南京女子职业传习所、镇江女子职校、四川灌县都江实用职校等。
建国后
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1965年12月21日病逝于北京。骨灰安放于北京西郊八宝山革命公墓,夫人姚维钧的骨灰也安放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