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八月十五日寅时,黎庶昌出生于贵州遵义县沙滩旧宅。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黎庶昌患羸弱病,终日嚎叫,一年后才痊愈。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黎庶昌随庶母、生母返回遵义老家。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黎庶昌开始随长兄黎庶焘读书。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杨开秀于禹门寺设私塾,招黎庶昌前往就读,不收束修。
咸丰元年(1851年),黎庶昌从伯父读书。诗文犁然可诵,倍受激赏。
黎庶昌早期从郑珍学习,讲求经世之学。咸丰十一年(1861年),贵州因地方战乱停止乡试,黎庶昌北上赴顺天府乡试。时值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太平天国占据南京,清廷内外交困。
同治元年(1862年),慈禧太后下诏求言。黎庶昌以廪贡生上《上穆宗毅皇帝书》,痛陈时弊,尽言改良主张。朝廷降旨以知县补用,交曾国藩的江南大营差遣。入曾国藩幕,深得信任,黎庶昌随营6年,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以文字相交,并称“曾门四弟子”。曾国藩调任,黎庶昌留江苏候补,曾任代理吴江知县、青浦知县、扬州荷花池榷务等职。
光绪二年(1876年),中国向各国派遣公使。黎庶昌被荐,于10月17日随公使郭嵩焘出任大清国驻英参赞。随后又陆续出任英吉利、德意志、法兰西、西班牙四国使馆参赞。在欧洲5年,游历了比利时、瑞士、葡萄牙、奥地利等10国,注意考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理和民俗风情等,写成《西洋杂志》一书,成为清代黔北走出封闭,“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光绪七年(1881年),擢升道员,赐二品顶戴,派任驻日本国大臣。
光绪十年(1884年), 回国丁母忧。
光绪十三年(1887年),黎庶昌服阕,再度被派驻日本。闲暇之时,黎庶昌广交日本朝野文士,于春秋佳节,设文酒会,领首诗词酬唱。诗作辑为 《黎星使宴集合编》共六集,存日本友好人士90余人、中国使馆人员及国内人士20余人酬唱诗作数百首、文数十篇。黎庶昌的德行文章,深得日本人士敬慕。黎庶昌曾为日本汉学家藤野正启作墓志铭。后黎之赵氏夫人去世,藤野之女藤野真子于日本明治二十四年为作墓志铭,情真意切,情同母女。碑刻现存遵义县。
光绪十六年(1890年),黎庶昌任满归国。
光绪十七年(1891年),黎庶昌任川东道员兼重庆海关监督。曾出资创建云贵会馆,举办洋务学堂,培养出国留学人才。三年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黎庶昌奏请东渡排难,未能如愿。每闻战事失利,或痛哭流涕,或终日不食,以致一病不起。慨捐廉俸万金,以酬报国之愿。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家乡大旱,黎庶昌会集在渝同乡捐款白银二万两,购米运遵义赈灾。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遵义复旱,时黎庶昌已病回故里,闻讯,电请云贵总督救灾,得拨银两万两救济。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冬,黎庶昌在沙滩老屋郁郁而终,时年六十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