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张璁

张璁(明朝政治家、改革家)

张璁
张璁(1475年-1539年),字秉用,号罗峰,后因避明世宗之讳,改名孚敬,字茂恭,号罗山。浙江温州府永嘉县(今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人。明朝政治家、改革家,明中期改革的开启者。弘治十一年(1498年)中举,历经八次会试,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取得进士资格,观政礼部。世宗即位初议大礼,张璁力折廷臣,迎合帝意,受信任。嘉靖五年(1526年),历兵部右、左侍郎,再拜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嘉靖七年(1528年),加太子太保,乃更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明伦大典》成,复进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此后虽因朝廷内斗或明世宗猜疑大臣擅权数度去职,但不久均复出。嘉靖八年(1529年),召还任为首辅。嘉靖十三年(1534年),进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嘉靖十四年(1535年),张璁因疾力请致仕,明世宗不允,为之亲制药饵,后因病情日重,乃许其致仕还家。嘉靖十八年(1539年)去世。张璁为官清廉自守,勇于革新。执政后,坚决清理庄田,相对缓和了社会矛盾,为“嘉靖中兴”打下基础;还采用低调与循序渐进的方式,罢撤镇守太监,削弱宦官势力,有效地抑制了嘉靖朝宦官专权局面的出现;改革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用人上推行科举、举人、岁贡三途并进法;精通礼学,对嘉靖朝大规模的礼制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世人评价张璁功业居嘉靖朝之首,近年学界称其为“明代改革第一臣”。好学,撰著颇多,存世有《礼记章句》8卷、《周礼注疏》12卷、《仪礼注疏》5卷等。

  • 别名张孚敬、张永嘉、张文忠
  • 秉用、茂恭
  • 罗峰
  • 所处时代明朝中期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浙江温州府永嘉县(今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
  • 出生日期1475年12月27日
  • 逝世日期1539年2月24日
  • 主要成就三度担任首辅,革贪腐,清庄田
  • 主要作品《罗山文集》、《罗山奏疏》、《金縢辨疑》、《杜律训解》等
  • 本名张璁
  • 官职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
  • 追赠太师
  • 谥号文忠

早年经历

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年)十一月三十日,张璁出生于浙江温州府永嘉县华盖乡三都(今属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少好经学,博学多才,十三岁作《题族兄便面》诗云:“有个卧龙人,平生尚高洁。手持白羽扇,濯濯光如雪。动时生清风,静时悬明月。清风明月只在动静间,肯使天下苍生苦炎热。”并对《三礼》(《周礼》、《仪礼》、《礼记》)造诣颇深。但七次进京科,均名落孙山,后在温州罗峰学院聚徒讲学。

步入政坛

张璁像(2张)明武宗正德十五年(1520年)二月,张璁应礼部试。次年三月十四日,明武宗朱厚照卒于豹房。遗诏迎取武宗从弟朱厚熜继承皇帝位。四月二十二日,十四岁的朱厚熜在奉天殿即皇帝位,颁诏大赦天下。五月十五日,张璁于奉天殿补行殿试,中二甲进士,观政礼部,从此进入仕途,时年四十七岁。

大礼议之争

主词条:大礼议

嘉靖初年,在明世宗登基后,内阁首辅杨廷和等朝中大臣要求世宗改称其伯父(即明武宗之父)明孝宗为父,伯母(即武宗之母慈寿皇太后)为母,而变其亲生父亲兴献王为叔父,生母为叔母。对于这一不近人情的主张,世宗认为这是割裂亲情、违悖常理的事,予以严词拒绝,并以退位来表示自己的决心。以此引发了大礼议之争。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七月一日,观政进士张璁上疏表示异议:“朝议说皇上入嗣大宗,宜称孝宗皇帝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王妃为皇叔母的事情,不过拘执汉定陶王、宋濮王的事,谓为人后者为之子,不得复顾其私亲之说耳。夫天下岂有无父母之国哉!臣厕立清朝,发愤痛心,不得不为皇上明辨其事。”

张璁指出:汉哀帝、宋英宗为定陶王、濮王之子,是因成帝、仁宗无子,皆预立为皇嗣,养于宫中,尝为人后。今武帝已嗣孝宗十七年(实十六年),“臣读祖训曰: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今武宗无嗣,以次属及,则皇上之有天下,真犹高皇帝亲相授受者也。故遗诏直曰:‘兴献王子伦序当立。’初未尝明著为孝宗后,比之预立为嗣养之宫中者,其公私实较然不同矣。”世宗得张璁疏,说:“有此论,我们父子的关系可以保全了。”

十一月二十五日,张璁以大礼议未定,复上疏进《大礼或问》。致仕大学士杨一清看后说:“张璁的说法,如同圣人,不会改变。”张璁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政治理想,从而受得明世宗的信服和重用。

勇于改革

主词条:嘉靖新政

张璁立像在明代嘉靖时期,社会最突出的冲突之一是贫富不均的加剧。皇宫、王府及勋戚占有大量的土地谓之庄田,权贵豪强和地方恶棍,妄指民田为官田,以之进奉王府、勋戚,结交权贵而谋私利。土地兼并的严重致使大批丧失土地的农民背乡离井而为流民。明武宗时全国流民已达600余万,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造成农民暴动接踵而起。基于此,张璁进行一系列政治、制度方面的改革,社会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抑制土地兼并的进一步恶化,把农民稳定在土地上。

在当时,土地兼并最为激烈、数量最大的是皇宫、王府、勋戚等所占有的庄田。明仁宗建立皇庄,到武宗时已增至200多处,正德九年(1514年)仅畿内皇庄就占地37594顷。藩王、勋戚、宦官等向皇帝乞请和强占民田,到弘治二年(1489)庄田有332处,占地33000余顷。“为民厉者,莫如皇庄及诸王、勋戚、中官庄田为甚”,其严重程度已到了天下额田减半:“自洪武迄弘治百四十年,天下额田已减强半,而湖广、河南、广东失额尤多。非拨给于王府,则欺隐于猾民”。这就是说,赋田约减少了427万顷。世宗即位后,为革此弊政,稳定社会秩序,曾两次清理京畿庄田,而宦戚辈中挠,世宗犹豫,收效甚微。张璁入阁后坚决清理庄田,并由畿辅扩大到各省,由庄田兼及僧寺产业。至嘉靖九年(1530年),查勘京畿勋戚庄田528处,计57400余顷,其中26000余顷分别还给业主等。撤回管庄军校,严定禁革事例,不许再侵占或投献民田,违者问罪充军,勋戚大臣亦参究定罪。这样相对地缓和及消除土地兼并的冲突和百年积弊,使社会秩序趋向稳定,为明王朝统治的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举制度是明朝政府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但在具体的运作过程当中,暴露了许多弊端,产生了明显的负效应。如正德年间国子监祭酒陆深在一篇奏疏中认为,科举所取的士子往往是浮华而无实用。

张璁改革科举制度,重新规定考试文体,提高应试者素质。由于科举名额极为有限,不可能网罗天下所有的真才,使许多士子难以通过科举而成为进士。于是,张璁推行三途并用之法,改革用人制度。在改革初期,阻力较大,如明人焦竑批评:张璁“为人刚愎,故所行多纵苛刻,如沙汰生员之举,是何意义!”出现这种因循之论并不为怪,其反映了一部分人的短视之见。张璁改革科举制度,改变学风,强化学校的教育功能,考汰之法,以及对提学官的大力整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明代名臣张居正在万历三年(1575年)以自己少年时的亲身体验对嘉靖前期整顿学政的成就予以极高的评价。他说:“臣等幼时,犹及见提学官多海内名流,类能以道自重,不苟徇人,人亦无敢干以私者。士习儒风,犹为近古。”(注:《万历起居注》)可以说,嘉靖前期是明代历史上整顿学风成效最为显著的时期。

反腐倡廉

官吏的贪赃枉法,是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原因之一,亦是君主专制社会的大患。张璁上疏奏皇帝,依律治罪贪官污吏。

嘉靖六年(1527年)八月,张璁在掌管都察院时,向明世宗奏上《宪纲》(共95条),择其中最急切者七条陈之。依照宪纲实行,可严肃风纪,整顿官员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张璁在任用官吏方面,主张推举“廉能爱民者”,不受资历限制。

张璁坐像(3张)嘉靖九年(1530年),他在《论用人》疏上说:“近该北直隶巡抚官奏,欲尽将进士、举人选补此地方州县正官,臣思之心有未安。”张璁认为:无论在何地,无论什么官职、学历,只要廉洁爱民,都可以推举任用。

嘉靖十年(1531年)二月,张璁因为名字犯世宗的名讳,请求改名,世宗就赐他名孚敬,字茂恭,御书四个大字给他。时吏部侍郎徐缙询私纳贿,经举发受都察院勘问,徐求解脱,投书行贿于张璁,张发其私。由“法司同证徐缙贿孚敬事,黜为民”,此事使朝野受到震动。

张璁的改革与反腐损害了皇亲国戚、太监、官吏、权贵阶级的既得利益,不能不引起他们的仇恨,弹章不绝。但由于他一切秉公,亦奈何他不得。张璁几次致仕离京,犹如一介寒儒。他一再告诫家乡族人不要因他在朝做高官,便倚势凌人干不法事。他居朝十载,不进一内臣,不容一私谒,不滥荫一子侄。

久病薨逝

嘉靖十四年(1535年)春,张璁得疾,屡请致仕,世宗不允,为之亲制药饵。张璁在朝房值班时昏晕过去,不省人事一天多,因病情急剧加重,世宗不得已乃许致仕回家调养。

世宗多次派人去温州瑶溪贞义书院看望张璁,并几次下旨召张璁到京复任,但都因身体原因未能到京。

嘉靖十八年(1539年)二月六日,张璁病殁于温州,卒年六十五岁。此时尚居于承天府(今湖北钟祥)的世宗伤悼不已,赐祭葬有加,赠太师,谥文忠。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