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经历
杨侃,杨播之子,字士业,从小热衷弹琴、写字,对儒家经典进行深钻细研,对仕途则一派漠然。就这样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和壮年。见他到三十岁了还不开窍,亲友们开始着急起来,纷纷劝其出山为官,杨侃呢,仍是不急不躁,慢悠悠地说:"良田从来不用担心误了农时,人也一样,我如今的问题不是争取时间,而是要修炼自己的才能。"三十一岁那一年,杨侃才承袭了父亲华阴伯的爵位。以汝南王骑兵参军的身份步入了仕途。在以后的日子里,杨侃先后任过扬州刺史的录事参军、雍州刺史的录事参军。
颇爱琴书,尤好计画,袭爵华阴县伯。机敏有才干,起家太尉司兵参军,迁扬州(长孙稚)录事参军,从平萧宝夤叛乱。历任东雍州和岐州刺史、度支尚书、给事黄门侍郎,累迁卫将军、金紫光禄大夫、侍中,册封济北郡公。
抵抗南梁
他在协助扬州刺史担任录事参军时,曾以自己的敏锐和明察,在一次军事行动中帮助对方做出了正确的决策,从而赢得了主动。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是北魏与南梁对峙在中国的版图上。
南梁豫州刺史裴邃利用自己的地盘与北魏之地接壤的条件,将寿春(今安徽寿县)城周围以李瓜花为首的十余户北魏人家收买到自己一边,约好双方里应外合,攻取北魏的寿春城。为了掩人耳目,声东击西,裴邃故意向另一个方向的百捺城遣人移兵,还煞有介事地在那里修筑工事,加强防卫,做出一副将全部注意力和精力都放在白捺城的样子。扬州刺史几乎被裴邃的假象迷惑了,而杨侃却坚决认为,裴邃此举事出蹊跷。经过一番调查,终于识破了裴邃的阴谋,迫使裴邃放弃了此番计划,同时将里通外国的李瓜花等人绳之以法。经过这件事,长孙承业便奏请朝廷,任命杨侃为统军。
建义初年,杨侃任岐州刺史。北海王元颢叛乱,朝廷下诏,命杨侃为北中郎将。
忠于君主
杨侃忠于孝庄帝,对他赤诚相待,不离不弃。孝庄帝元子攸渡黄河北退后,拉着杨侃的手对他说道:“你家里老老小小有一百来口,如果跟着我离开,要受很大的连累。你可以回到洛阳,以后再图谋大事。”杨侃却坚定地对他说:“我宁可全家被杀戮,也不愿废除君臣之间的情义。”坚决要求陪同孝庄帝。
由于北魏没有思想准备,加上元颢叛变所带来的北魏与梁朝力量上的倍减和翻番的特殊情况,所以梁朝的这次行动给北魏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战场上北魏连连失利,已经丢掉了三十二个城池。北魏将领尔朱荣已经坚持不住了,打算北撤。这时,已经对形势进行长期观察和分析的杨侃开始说话了。他说:无需撤退,不仅不要撤退,还要在黄河沿岸布下渡河的阵势。尔朱荣听从杨侃的安排,将所有的兵员集中起来,在黄河北岸数百里的区域里,做出了大军就要渡河的姿态。其实,北魏不仅没有渡河的实力,连这些做样子的人马也是好不容易临时拼凑的。元颢和陈庆之看见北魏这个阵势,首先胆怯了。于是军队乘势渡过黄河,收复了失地。
货币改革
杨侃不止有武将的才能,同样具备治国之才。在洛阳,杨侃发现由于很久之前,当时的朝廷对货币的发行过于谨慎,造成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多为私铸,钱体既薄又小,成色严重不足。这样一来,实际上米价无形中就被大幅度提升,也就无形中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杨侃将这个情况反映给朝廷,极力呼吁再铸五铢钱,这个建议得到了北魏孝庄帝的采纳。
惨遭诛杀
孝庄帝诛杀尔朱荣的时候,杨侃与内弟李晞、城阳王元徽、侍中李彧等都参与了这个预谋。尔朱兆入据洛阳,杨侃当时正在休假,便逃到华阴。普泰初年,杨侃未能在尔朱氏屠杀杨氏一门的灾难中幸免,当时尔朱天光占有关西一带,派杨侃儿子的岳父韦义远招抚他,发誓立盟,声称可以赦免杨侃。他的从兄杨昱担心全家遭祸,让他答应尔朱天光。认为假如天光自食其言,不过他一人受害,可以保全一家百口人的性命。杨侃到了尔朱天光那里后,被尔朱天光所杀。太昌初年(532),杨侃被追赠车骑将军、仪同三司、秦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