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杨振宁

杨振宁(中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杨振宁
杨振宁(YANG Chen Ning,Frank),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现肥西县),字伯瓌,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香港中文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博文讲座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杨振宁于1942年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1944年,获得清华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1948年6月,获得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哲学博士学位。1949年—1966年,任职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1957年10月,因“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的研究以及由此导致有关基本粒子方面的许多发现”,与李政道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64年3月,入籍美国。196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物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1月,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正式退休。2015年4月1日,放弃美国国籍。2017年2月,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主要从事统计力学和对称原理、粒子物理研究。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于1957年成为首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国人。提出的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新方向。曾获得求是终身成就奖、爱因斯坦奖章、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鲍尔奖、费米奖、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等奖项。

  • 中文名杨振宁
  • 外文名YANG Chen Ning、Frank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安徽省合肥县(现肥西县)
  • 出生日期1922年10月1日
  • 毕业院校芝加哥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
  • 职业理论物理学家
  • 代表作品晨曦集、曙光集
  • 主要成就2022年获得《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2019年获得求是终身成就奖1995年获得爱因斯坦奖章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6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展开主要成就2022年获得《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2019年获得求是终身成就奖1995年获得爱因斯坦奖章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6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世纪50年代,与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收起
  • 主要成就2022年获得《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2019年获得求是终身成就奖1995年获得爱因斯坦奖章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6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世纪50年代,与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
  • 学历研究生
  • 学位博士
  • 伯瓌
  • 性别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现肥西县)城西大街四古巷杨家大院,在他不到一岁时,父亲考取安徽省留学美国公费生,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杨振宁6岁时,父亲学成归国,在厦门大学数学系任教授,遂与母亲随父亲移居厦门,并在厦门生活一年有余。1929年,随到清华大学任教的父亲来到北京,就读于清华大学附近成志小学,小学阶段,杨振宁数学天赋开始崭露头角,父亲并没有催促他继续拔高数学成绩,而是给他请家教补习《孟子》,使他学习到中国历史知识,学习到很多中学课本中难以学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1926年,杨振宁于合肥留影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