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王瑶卿

王瑶卿(京剧演员、戏曲教育家)

王瑶卿
王瑶卿(1881年—1954年),字希庭,号菊痴。祖籍江苏淮安市清江浦区,出生于北京,京剧演员、戏曲教育家。20世纪30年代初,王瑶卿在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任教。解放后,担任中国戏曲学校的校长。1954年,王瑶卿因患脑溢血症病逝。王瑶卿为京剧培养了众多的人才,他打破不收女弟子的陈规。另外,四大名旦也都曾在他的门下受业。王瑶卿不仅青衣、刀马旦兼演,而且文武昆乱不挡,艺术上博大精深,他所创造的“王派”,是京剧旦角艺术的基本流派。王瑶卿首先突破了京剧界多年来的陈规旧念,把青衣、花旦、刀马旦的唱、念、做、打、舞的特点融汇起来,创出“花衫”这一行当,给京剧中的旦角开辟了广阔的新道路,同时也促进了旦角与生角并驾齐驱的发展。

  • 本名王瑶卿
  • 国籍中国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881年(清光绪七年)农历八月初七
  • 逝世日期1954年
  • 主要成就创立京剧旦角王派艺术创立京剧“花衫”行当

王瑶卿在《雁门关》中饰萧太后王瑶卿祖籍江苏淮安市清江浦区,客籍宛平。王瑶卿自幼受家庭的艺术熏陶,9岁从田宝琳(陈德霖之师)学青衣。后入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向崇富贵学武功,再从谢双寿、张芷荃、杜蝶云等习青衣和刀马旦,并得到钱金福指教了把子功,有了文武昆乱的基础及众多的剧目。

1894年,年仅14岁便借三庆班的台,演出了剧目《祭塔》,因此崭露头角。后与裘桂仙(裘盛戎之父)、鲍吉祥、时慧宝等人同搭陈丹桂的“小鸿奎”班。名旦“万盏灯”李紫珊,亦搭此班演出。他对王瑶卿极为器重,《虹霓关》是李紫珊的拿手戏,当时传授了王瑶卿,王也因此戏而唱红,有了小名气。“同光十三绝”的时小福非常器重他,主动为其改正唱腔、纠正身段。并把自己的杰作《汾河湾》传授于他。

16岁时,进入“福寿班”。17岁因“倒仓”辍演。同年与杨朵仙之女结婚。次年加入其岳父所在的“四喜班”。18岁嗓音复原,二次进入“福寿班”。在班中陈德霖为了提携后进,常把自己的主角戏让给他演,并陪其演配角。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戏班被迫解散,演员失业。瑶卿、凤卿兄弟二人只得在东城椿树胡同家中用功。有时到票房练戏,并常与名票“红豆馆主”溥侗共研技艺。

21岁三进“福寿班”,兼演青衣、刀马旦之戏,并对《儿女英雄传》《雁门关》《混元盒》等本戏,大胆地进行了革新尝试。

王瑶卿1902年,经陈德霖、余玉琴介绍,进宫补去世的时小福之差,当了供奉。从此常与谭鑫培、杨小楼、汪笑侬等合作演出。由于他常在宫中为慈禧演出,长了不少见识。他和谭鑫培经常合演《南天门》《牧羊圈》《金水桥》等戏。特别是一次为慈禧改的无法演唱的昆曲《阐道除邪》谱成京剧,得到了慈禧的特殊奖赏。他一面在宫内承差演戏,一面在宫外搭班演出。

1905年,入“同庆班”与谭鑫培长期合作,常演剧目有:《南天门》《汾河湾》《桑园寄子》《宝莲灯》《御碑亭》《四郎探母》《法门寺》《珠帘寨》等戏。

1909年,王瑶卿自己挑班,演出于东安市场的“丹桂园”,改变了以往生行领衔的局面。在此期间,上演了经他整理重排的《五彩舆》《庚娘》等剧。

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宫中承差的供奉演出。后与二弟王凤卿演出于粮食店的“中和园”,在此期间,因嗓音渐退,多侧重于演刀马旦和花旦戏。以整理和新编的《雁门关》《金猛关》《樊江关》《得意缘》《万里缘》《马上缘》《琵琶缘》《荀灌娘》《木兰从军》《天香庆节》《江南捷》《穆柯寨》《棋盘山》《天河配》《乾坤福寿镜》《十三妹》等展献给观众。

王瑶卿由于过分的劳累,王瑶卿的嗓子过早地毁了。1926年最后一次到上海演出,头天的打炮戏《悦来店》,言菊朋、金少山的《捉放曹》,王幼卿、王长林的《女起解》。随后又演出了《万里缘》《梅玉配》等“王派”代表剧目。此后因嗓音关系,不便再继续登台,便立意潜心传艺。也就是此行演出,在老共舞台对面的下榻处,经顾森柏、周梓章介绍,王瑶卿收了程玉美(程玉菁)为徒,并由周代笔写了“关书”。

1949年,他被任命为戏曲改进委员会委员、戏曲实验学校教授。1950年,当选为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理事。1951年任中国戏曲学校校长。

1952年,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得了荣誉奖。同年,王瑶卿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1954年,王瑶卿因患脑溢血症病逝。文化部为他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安葬于青龙桥青山公墓。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