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韦载

韦载(南朝大臣)

韦载
韦载(生卒年不详),字德基,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南梁永昌严公韦叡之孙,南梁黄门侍郎韦正之子,南梁、南陈二朝大臣、将领。韦载出身关中大族京兆韦氏,聪明有才智,广涉文史,为人深沉敏睿,有才识和度量。以任南梁邵陵王萧纶法曹参军起家,升任太子舍人、尚书三公郎。侯景叛乱时,被任为建威将军、寻阳太守,跟随都督王僧辩往东讨伐侯景。侯景被灭后,前往东阳、晋安招降安抚留异、陈宝应等人。王僧辩被诛后,被陈霸先招降,被加以优厚待遇。此后韦载在南陈任和戎将军、通直散骑常侍、轻车将军、散骑常侍、太子右卫率。天嘉元年(560年),韦载因为疾病辞官,在家中避世几十年。太建年间,韦载在家中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 全名韦载
  • 德基
  • 所处时代南朝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
  • 逝世地江乘县(今南京市栖霞区)
  • 主要成就参与平定侯景之乱
  • 最高官职太子右卫率

早年经历

韦载出身关中大族京兆韦氏,祖父韦叡,任南梁开府仪同三司,永昌严公。父亲韦正,任南梁黄门侍郎。韦载小时候很聪明,学习专心致志。十二岁时,随叔父韦棱拜见沛国刘显,刘显向他询问《汉书》中的十件事,韦载随问应答,不曾迟疑不决。长大后,广泛地涉猎文学、史学的著作,沉静敏捷有器量。被征召做了梁邵陵王萧纶的法曹参军,随后升迁为太子舍人、尚书三公郎。

侯景之乱

南梁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乱爆发,湘东王萧绎秉承皇帝的旨意任用韦载为中书侍郎。不久又任他为建威将军、寻阳太守,跟随都督王僧辩向东讨伐侯景。这时王僧辩驻扎在湓城,而鲁悉达、樊俊等人各自拥兵自保,观望着王僧辩的成败。韦载被萧绎任为假节、都督太原、高唐、新蔡三郡诸军事、高唐太守。并遵奉命令告诉鲁悉达等人让他们出兵讨伐侯景。到大军向东进时,韦载率领三郡的兵从焦湖出栅口,与王僧辩在梁山会合。侯景之乱平定后,韦载被任命为冠军将军、琅邪太守。接着韦载奉命出使东阳、晋安,招降安抚留异、陈宝应等人。后被任命为信武将军、义兴太守。

激战义兴

南梁绍泰元年(555年)十月,尚书令陈霸先杀掉王僧辩后,韦载与震州刺史杜龛、吴郡太守王僧智等据城抵抗陈霸先。陈霸先派部将周文育进攻韦载据守的义兴,还没有到达就被韦载发觉了,于是韦载率兵绕城自守。周文育的进攻非常急,韦载所在县的士兵全是陈霸先原来的兵,大多数人善用弩,韦载收得几十人,用长锁链拴着他们,并让自己的亲信看着他们,命令他们射击周文育的军队。规定十支箭不能射中两支的人就要杀死,结果每发都中,所射中的都死了。周文育的军队稍稍退却,韦载趁机在城外建了水栅,双方相持几十天。陈霸先听说周文育战事不利,就亲自率军征讨韦载,攻破了义兴城外的水栅。

投降南陈

陈霸先见无法攻破韦载所守的义兴,便派韦载的族弟韦翙给韦载送去了一封信,将陈霸先诛杀王僧辩的本意告诉了韦载,并且奉梁敬帝萧方智的命令,令韦载停战。韦载得到书信了解这些信息后,就带着部队向陈霸先投降了。陈霸先对韦载给予了优厚的抚慰,任用韦载的族弟韦翙监管义兴郡,韦载所部的将帅都根据才能任命使用。此后韦载一直待在陈霸先的身边,和他谋划计议。

计破北齐

南梁太平元年(556年),南梁将领徐嗣徽、任约等人带领北齐军队渡过长江,占领了石头城,陈霸先向韦载询问计策,韦载说:“齐军如果分兵先占据三吴的路,掠夺东面的地方,那么大势去矣。现在可以紧急在淮南,即侯景旧堡垒筑城,来疏通东面道路上的周转运输,另外命轻兵断绝他们的粮运,使他们前进没有能掠夺的东西,后退没有能资助的东西,那么齐将的首级,很快就可以获得。”陈霸先听从了韦载的计策,之后石头城果然被攻破。

加官进爵

南陈永定元年(557年),陈霸先任命韦载为和戎将军、通直散骑常侍。

永定二年(558年),陈霸先加封韦载为轻车将军,随后又加官散骑常侍、太子右卫率,将军的职务依旧担任。

隐居去世

天嘉元年(560年),韦载因为疾病辞掉官职。韦载有田地十多顷,在江乘县的白山。韦载这时才在这里建造房屋居住,断绝人世间的事,无论吉事凶事庆贺吊丧,都没有往来,几十年中没有人进入韦载的家门。

太建年间(569年—582年),韦载在家中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韦载在军事上曾取得不俗的战果,在担任义兴太守时,率军抵御陈霸先部将周文育的进攻,在进攻下坚守城池数十日,陈霸先亲征也仅攻破义兴城外的水栅。归附南陈后,为陈霸先献策,使得南陈击破了南梁和北齐的军队。

姚思廉《陈书》:①载少聪惠,笃志好学。②博涉文史,沉敏有器局。

关系姓名简介祖父韦叡南梁大臣,官至侍中、车骑将军,封爵永昌严公。父亲韦正南梁大臣,韦叡之子,官至黄门侍郎。弟弟韦鼎南梁至隋四朝大臣,官隋朝除光州刺史。

参考资料

关于韦载的生平,主要参见《陈书·卷十八·列传第十二》以及《南史·卷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