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汪曾祺

汪曾祺(中国当代文学家)

汪曾祺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被誉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端午的鸭蛋》等。1920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高邮城镇的一个旧式地主家庭。1935年秋,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创作小说,受沈从文指导。1950年调入北京,历任《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编辑。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1964年,参与现代京剧《芦荡火种》的改编(后易名为《沙家浜》)。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以短篇小说成就最高。1985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96年12月,推选为中国作家协会顾问。1997年5月16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 中文名汪曾祺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江苏省高邮市
  • 出生日期1920年3月5日
  • 逝世日期1997年5月16日
  • 毕业院校西南联合大学
  • 代表作品大淖记事、受戒、黄油烙饼
  • 性别

求学经历

汪曾祺(5张)1920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高邮县的一个旧式地主家庭。1925年,入读高邮县立第五小学幼稚园学习。1926年秋,入读县立第五小学读书。1932年秋,小学毕业考入高邮县初级中学读书。1935年秋,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今江苏省江阴市)南菁中学读高中。1937年,日本人占领了江南,江北告急,辗转借读于淮安中学、私立扬州中学以及盐城临时中学。后战事日紧,随祖父、父亲到离高邮城稍远的一个村庄的小庵里避难半年,在小说《受戒》里描写过这个小庵。

1939年夏,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大学期间与同学创办校内的《文聚》杂志,于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与同学合办校园刊物《文聚》,并在第一、第二合期上刊登小说《待车》。此后不断在刊物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所用笔名有“曾祺”“西门鱼”。

1943年本应于这一年大学毕业,但是由于未参加必修课体育和大二英语的考试而不能毕业,留校补修课程。1944年,为生活在昆明北郊观音寺的一个由联大同学办的“中国建设中学”当教师,在两年的教学期间,写了小说《小学校的钟声》,重写小说《复仇》。后由沈从文推荐给郑振铎在上海主办的《文艺复兴》杂志发表。此外,还创作小说《职业》《落魄》《老鲁》等;同年,补习课程合格,但当局征调应届毕业生充当美军翻译,否则作开除论处。汪曾祺没有应征,故仍未取得西南联大毕业证书,只算肄业。1945年1月,离开西南联大,到由联大同学开办的私立中国建设中学任教。学校先是在白马坡,后迁至观音寺。此时施松卿也在建设中学任教,两人接触逐渐增多;8月,日本投降,抗战结束,汪曾祺因回家路费无着,继续滞留昆明。

1946年,离开昆明经越南、香港转赴上海,由李健吾介绍到私立致远中学任教,教学之余,写作并发表了较多的作品,诸如《复仇》《绿猫》《戴车匠》等小说。

1947年1月,小说《鸡鸭名家》《醒来》发表;2月初,沈从文在复李霖灿、李晨岚信中(顺便托代为汪曾祺谋职);夏,施松卿谋到北大西语系助教位置,北上就职途经上海与汪曾祺相见,两人订婚;施松卿就任北大教职后,负责公共英语课。

1948年2月,发表散文《背东西的兽物》。3月,经天津到北平。开始求职,处于失业状态,生活多靠施松卿接济。5月,经沈从文帮助,进入位于午门的历史博物馆充任办事员,保管仓库、为藏品写说明卡片。

1949年春,与施松卿结婚;3月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5月离京南下到武汉;5~8月留在武汉文教局,接管学校;9月被派往汉口第二女中任副教导主任。

新中国时期

1950年,调入北京,历任《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编辑。1954年,创作剧本《范进中举》。1955年2月,调至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任《民间文学》杂志编辑。整理评书《程咬金卖柴筢》等。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1957年,发表散文诗《早春》、散文《国子监》等作品。

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撤消职务,连降三级。下放到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1960年10月,摘掉右派帽子,因没有单位接收,继续留在农业科学研究所。主要工作是画了《中国马铃薯图谱》《中国口蘑图谱》两部图谱。

1962年1月调回北京,任北京京剧团(今北京京剧院)编剧,直至离休。根据在农科所的生活经历创作短篇小说《羊舍一夕》,后又连续发表了《看水》和《王全》两篇短篇小说,均以农科所为背景。同时,创作京剧剧本《王昭君》(由李世济演出)、《凌烟阁》(未演出)。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1964年,参与现代京剧《芦荡火种》的改编(此剧后易名为《沙家浜》),由北京京剧团演出。1965年4月至7月,到上海再改《沙家浜》,期间公演,连续演出三十场,观众八万余人次;5月,回到北京,继续修改《红岩》剧本。1966年,被关进牛棚,接受批斗,参加扛煤等劳动改造。1968年6月,因需要创作修改样板戏,得解放。继续从事编剧工作,但要求“控制使用”。

汪曾祺书画作品

1970年5月21日,作为京剧《沙家浜》的编剧被邀请登上天安门城楼。1972年2月15日,参加政治局召开的电影工作会议。1974年8月,汪曾祺与梁清廉、周锴一行再赴内蒙古体验生活、收集素材;同年,任北京京剧团革命委员会成员。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采取隔离审查措施。汪曾祺兴奋地参加了庆祝游行。工作组进驻北京京剧团后,汪曾祺曾对工作组提意见,为被迫害者说话,贴大字报阐述观点。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深受鼓舞,创作热情逐渐高涨,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79年3月,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复查小组为汪曾祺写平反结论。1981年,创作散文《端午的鸭蛋》,此后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

1982年,作文艺随笔《揉面——谈语言运用》;作小说《钓人的孩子》《海燕》;《汪曾祺短篇小说选》由北京出版社出版。1983年,作品首次被介绍到中国台湾,《文季》第三期转登小说《黄油烙饼》。

1985年,在年初结束的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理事。1986年,作散文《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作评论随笔《一篇好文章》;作随笔《谈读杂书》。

1987年2月26日,在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16日,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云南访问;10月,应安格尔和聂华苓夫妇之邀,赴美国参加国际写作活动,历时三个多月。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逝世,作《淡泊的消逝——悼吾师沈从文先生》《一个爱国的作家》等文;6月,应邀与萧乾、茹志鹃、刘再复担任“美孚飞马文学奖”的评委。1989年1月,《北京文学》与台北《联合文学》采取同步行动,同时出作品专辑。

晚年生活

1990年,创作散文《七十抒怀》《闹市闲民》《多年父子成兄弟》等。英文版小说集《晚饭后的故事》由《中国文学》杂志社出版。《食道旧寻》,发表于《中国烹饪》11月号。

1991年5月,《蒲桥集》由作家出版社再版。1992年4月,散文集《旅食集》由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1993年6月,以故乡高邮为背景的小说集《菰蒲深处》在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1997年5月16日,因消化道大出血在北京去世,终年77岁。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