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素(8张)潘素,原名潘白琴,是苏州望族潘世恩的后代,潘家为名门望族。潘素之父潘智合为名门之后,从苏州移居到上海后,家道始衰落。潘素的母亲沈桂香是位大家闺秀,视她为掌上明珠,在她7岁之时,母亲为潘素延师,教其工女红、习音律、学绘画和诗文。潘素酷爱绘画,能弹一手精妙的琵琶和古琴。
然而天不佑人,潘素13岁那年,永远失去了母亲的庇护,迎来了凶狠的继母,从此开始了她噩梦般的生活。几年后,潘素已出落成婷婷玉立的少女,继母以她擅长琵琶为借口,逼其在妓院当歌女操琴卖唱,一个苏州显赫家族的弱女就这样陷入了不堪的境地。另有说法是,潘素并非出身青楼,而是以其文艺特长在上海书场表演过弹唱。
潘素和张伯驹的相识,是张伯驹家的一个世交孙履安介绍的。二人相恋一个时期后,他们在潘素的故乡苏州举行婚礼,虎丘山、拙政园、狮子林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他们拜访印光法师,皈依佛门,法师为他们取了慧起、慧素的法号,从此“慧素”成了潘素的字,“素”成了她的名,而白琴这个原名成为历史。与张伯驹先生结婚时,潘素刚20岁。
潘素自幼酷爱绘画,21岁时正式拜师学画,初从朱德箐习作花卉,后与老画家陶心如、祁景西、张梦嘉合作绘画。婚后,她潜心观摩张府珍贵书画真迹,悉心钻研隋唐两宋工笔重彩画法,并陪伯驹游历名山大川,进行实地写生。潘素潜心学习,师法古人,专攻国画山水,尤以隋唐为主,收效颇大。
1939年,潘素因临摹古画《雪山图》而一举成名,誉满平津文化圈。1940年代她已崭露头角,尤擅长工笔重彩山水画,承继了细密严谨,金碧绯映的一派,成为我国著名的青绿山水画家。
1947年,潘素开始和张大千合作。也是这一年,潘素与张大千第二次合作,合作了一幅《临乔仲常赤壁后游图》。
新中国成立后,潘素积极投入新生活,创作活动频繁,曾与老一辈著名女画家何香凝共同创作了几十幅山水画,为抗美援朝作画义卖,何香凝夸奖潘素的画壮美、有气势。潘素的作品约有千余幅之多,在国内外多次展出。国家领导人出访时,也曾以她的画为礼品,赠送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1958年,其山水画《临吴历雪山图》被赠送给了英国首相,所临摹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在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东京时,被赠予日本天皇。
据当代资深山水画家、国画理论家关瑞之先生考证并指出,1952年9月潘素与齐白石、徐石雪、于非闇、汪慎生、胡佩衡、溥毅斋、溥雪斋、关松房共九位国画宗师创作了国作《普天同庆》。在画作上的落款为,潘素写坡草。1952年10月5日,毛泽东主席就《普天同庆》的创作给齐白石等写信致谢。信中提到参加创作的八位画家中虽未提潘素,但潘素确是《普天同庆》共同创作的国画宗师之一。
1952年,潘素与陈半丁、胡佩衡、吴镜汀等老画家合作一本画册,敬送毛主席,为毛泽东主席祝贺生日。毛主席于1953年春节特派秘书专送火腿、糕点、果、酒四色礼品答谢。此后,潘素又曾作《日升松茂》等三幅画,祝贺毛主席生日。
1955年,她创作的青绿山水作品《漓江春晴》参加了当年的第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闭幕日,周恩来总理前往参观,驻足于《漓江春晴》前观看,赞评曰:“此画颇有新气象”。
1957年,张伯驹被划为右派,潘素亦受株连,其创作一度低落。张伯驹平反后,潘素重返画坛,奋笔创作。
1961年,由吉林省委宣传部安排,潘素与王庆淮、孙天牧、卜孝怀等参加了吉林省举办的“八人画展”,潘素的一幅现实题材作品《门头沟食堂》,画面明朗开阔,充满生气,颇受时人关注。
潘素绘画创作进入高峰是她生命最后的十几年时间。此期间她的作品数量多、精品多,深得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青睐和赞誉。其作品一次次以国礼相赠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美国老布什总统和日本天皇裕仁等。尤以与隔海相望的张大千补笔传馨、被誉为“双绝”的两幅名画为媒介,而声名远播、闻名遐迩。
1980年2月1日至15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主办,在北海画舫斋举行张伯驹和潘素伉俪书画联展,共展出作品56幅。1980年,在香港大学等学府任教的著名学者马玉琪,持潘素两幅作品请97岁的沈裕君先生题字。沈老颇有兴致地为他讲述张潘这次联展的盛况,“参观人数之多,赞誉之热烈,是前所未有的”。
1981年,潘素将两幅《芭蕉图》托香港友人转给台北的张大千给予分别补绘、题字,完成了二人第三次合作绘画。
1983年,美国圣荷西市艺术博物馆,洛杉矶市北桥大学艺术馆邀请中山书画社的作品去美展览,潘素画作《峒关蒲雪》、《云峰秋林》和《台湾风光》均受到好评。
1983年春节期间,潘素为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临摹完成了中国传世最古的山水画隋朝展子虔《游春图》。临摹惟妙惟肖,完全保持了原作的神韵和风采。
潘素晚年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美协会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理事、北京工笔重彩画会顾问、中山书画社副社长等职。绘事和社会活动甚为繁重,但其坚持作画,案牍劳形,日不间断。
1992年4月16日,潘素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