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8月25日,王灿芝生于湖南双峰县。母亲秋瑾在绍兴就义时她才6岁,两年后其父又病逝。王灿芝与大她3岁的哥哥王沅德被接回老家,家破人亡的巨大变故,给这对小兄妹留下永远无法解脱的阴影。苦命的小灿芝却继承了母亲的禀性与长处。她三岁即读《三字经》、《千字文》,以至诗词骈文过目可诵。十五六岁即文采飞扬,挥笔成章。她喜好翰墨,笔势奔放,全无闺秀柔弱之状。更可贵者,小灿芝为人豪爽仗义,每每慷慨解囊助人为乐。她依稀记得幼时在湖南神冲老家,母亲喜欢舞拳弄刀、吟诗放歌,常常半夜听到她皮鞋的“嗒嗒”声。小灿芝也因此喜好武术,拜名师勤学拳脚刀剑,自诩“小侠”,颇得“镜湖女侠”之遗风。她一心想长大后追寻杀害母亲的元凶,报仇雪恨。她以秋瑾诗句“为人须作人中雄”为信条,期盼有朝一日创办秋瑾学校,纪念伟大的母亲。
辛亥革命后,作为烈士的遗孤,王灿芝得到国民政府和秋瑾好友的悉心关照。1920年,在母亲生前好友资助下,哥妹俩来到上海,23岁的哥哥源德入读正风大学,19岁的王灿芝进了王金发、姚勇忱等人为纪念秋瑾创办的竞雄女校,该校曾得到孙中山的关怀,校长是徐自华。“竞雄”乃秋瑾的字,徐自华早年在湖州浔溪女校任校长时与执教的秋瑾关系甚密,成为挚友。
王灿芝从竞雄女校中学部毕业后,留校协助徐自华处理校务。1925年由徐自华推荐,她接任竞雄女校校长。当时学校经费拮据,运转困难,她决定外出募捐,找到国民党元老、孙中山机要秘书邵元冲求助,邵当即为她写了几封介绍信,顺利获得捐款。此时王灿芝已知杀害母亲的元凶乃原绍兴知府贵福,她做梦都想亲手杀死这个仇敌,但他却像人间蒸发般不知去向。这期间,王灿芝给人的印象是:说话大嗓门,走路大步子,穿着打扮犹如男子,大杯喝酒一饮而尽,大有“不让须眉”之风。
1927年,王灿芝考入上海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行政系学习。不久她想去“留洋”,在得到国民政府补助后,于1928年赴美留学。在美国,她先入华盛顿大学。她见美国人对航空兴趣极高,达到疯狂程度,加之美国政府倡导,使美国空军和民用航空飞速发展,心气极高的王灿芝不由为之心动。当时老外将中国人视为“劣等民族”、“东亚病夫”,每每不屑一顾,更甭说中国的航空业了。王灿芝气恨之极,决定学习航空,为国争光一洗耻辱。她写下《自况》一诗表明心迹:“浪迹尘寰年复年,壮怀每欲着先鞭。救国但凭忠义胆,骨愈嶙峋志愈坚。”
27岁的王灿芝顺利考上纽约大学航空专业,攻读飞机制造及航空技术。两年里她宵衣旰食卧薪尝胆,以优异成绩完成航空教育、飞机工程、驾驶学、无线电等全部课程,颇得导师好评。她多次驾机飞上蓝天,她的飒爽英姿和娴熟技艺镇住了美国人,美国航空界赞她为“东方女飞将”。
1930年5月,王灿芝学成返国。作为我国首位女飞行员、首位“留洋”飞机女专家和首位航空女教官,王灿芝自然大名鼎鼎炙手可热,荣膺“中国女界航空第一人”的美誉。她先后在国民政府航空署、军政部航空学校任职任教,为培养中国飞行员殚精竭虑。外人惊羡的目光和优越的待遇,并未使王灿芝心满意足,她反而常常忧从心来:于公——外敌觊觎已久、神州内战不休、百姓积贫积弱,自己满腹才学和报国理想难以施展;于己——杀害至亲的大仇至今未报、恶人不知去向……她写诗疾呼“惟望高热奋勇直追,雪神州之耻,而慰先总理暨先烈在天之灵!”
长年的奔波攻读,让王灿芝错过婚恋的黄金期,此时她已是“大龄青年”,单身贵族难免引来四周猜疑的眼球。众人劝说下,1932年她终于答应嫁人,对象是曾经留学法国、著有《欧美考察记》、担任汉阳兵工厂厂长的广东才俊黄公石。女为航空精英,男乃枪炮专家,堪称志同道合门当户对,婚后自是伉俪情深其乐融融。但工作之余,王灿芝仍不忘搜寻秋瑾遗稿和仇人下落。
1931年夏,王灿芝偶然获悉杀母元凶贵福藏匿于长春。原来杀害秋瑾后,贵福胆战心惊潜回北京,改名赵景琪,窥测时机以图东山再起。后又窜至东北,为日本筹建伪“满洲国”充当走狗。如此国贼家敌,岂容他逍遥法外集国仇家恨于一身的王灿芝拍案而起,决定亲赴东北手刃宿敌。不料动身前夕,“9.18”事变爆发,形势骤变。遗憾的是,等到八年抗战结束,贵福已经一命呜呼。王灿芝为未能手刃仇人遗恨万分,她久久跪在母亲墓前,深感对不起先人,悲恸之泪夺眶而出。巨大的悲痛严重挫伤了王灿芝的身体,她再难重返蓝天了。
1935年,王灿芝生下女儿王焱华。抗战胜利后母女俩居住上海,王灿芝潜心收集、整理母亲遗稿,并将她的事迹用英文介绍到国外。1951年,经周恩来总理特许,王灿芝移居香港,临行前将收集的珍贵秋瑾材料悉数赠予国家。两年后王灿芝从香港去台湾,先后编撰出版《秋瑾女侠遗集》、《秋瑾革命传》等书。前者收集秋瑾诗作111首、词38阕、歌3首及杂文、译作多篇,附图30幅,首页为孙中山“巾帼英雄”手迹。后者为十七回、十余万字传记体小说,英译名《伟大的牺牲》,书尾收录王灿芝所写缅怀母亲的诗作。两书均署名秋灿芝,出版后反响强烈。1967年王灿芝在台北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66岁。
王灿芝编:《秋瑾女侠遗集》,北京:朝华出版社2018年版。
王灿芝:《读<六月霜>后之感想——关于先母秋瑾女士》,郭延礼编著:《解读秋瑾》上,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王灿芝:《我的家庭和生活史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绍兴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绍兴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4年版。
王灿芝:《呈送先慈遗物双龙翡翠玉镯一双陈列革命党史料陈列馆序》,《上海妇女》1938年第4期。
王灿芝:《纪秋瑾烈士与其女(附图、照片)》,《中国画报》(上海1936)1936年第5期。
王灿芝:《关于先母秋瑾女士》,《人间世》1935年第28期。
王灿芝:《留美学习航空之回忆》,《中华》(上海)1931年第6期。
王灿芝母亲秋瑾,1875年生于绍兴的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义和团运动失败以后,秋瑾救国情切,愤然赋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她不愿“与世浮沉,碌碌而终”。1904年,她毅然冲破了封建家庭的束缚,只身东渡日本求学。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后,她被推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省主盟人。秋瑾还联络当时留日女学生陈撷芬发起组织了中国最早的妇女团体“共爱会”, 自己任会长。清政府勾结日本政府,颁布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压迫留日学生,秋瑾愤然回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1906年,她由徐锡麟介绍,加入了光复会。她和一些同志在上海设立革命机关,并主持《中国女报》,第一个提出创建“妇人协会”的主张,为近代妇女解放吹响了第一声号角。1906年,秋瑾返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大通学堂原为徐锡麟、陶成章等创办,是光复会训练干部、组织群众的革命据点。1907年5月,徐锡麟准备在安庆起义,秋瑾在浙江等地响应。但徐锡麟起义计划泄露。7月6日,安庆起义失败,秋瑾主持的浙江地区起义计划完全泄露,她决心做中国妇女界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人,坚决留在大通学堂与前来包围的清军作殊死战斗。因寡不敌众,秋瑾不幸被捕,同年7月15日在绍兴轩亭口慷慨就义。
王灿芝父亲王廷钧,祖籍是今湖南省双峰县荷叶乡神冲村,祖父王黻臣是当地的大富户,有“百万富翁”之称,并且是清末重臣曾国藩的表兄弟。
王灿芝丈夫黄公柱是留法学生,1888年生于惠州府城。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在日本加入同盟会。曾参加武昌起义,历任许崇智部炮团长、旅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作战参谋,汉阳兵工厂少将厂长。1928年任军事委员会军政厅军械处少将处长。1932年,与王灿芝结婚。1935年10月后分别任湖北第八区和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1936年任广东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少将保安司令兼惠阳县县长。期间,向各界筹募万金建惠州“中山纪念堂”;组建“惠州西湖整理委员会”,任委员,参与建设西湖。1938年北上抗日,参加保卫武汉大会战。1939年2月至1945年7月,任重庆抗日游击总司令部中将总司令,守卫重庆6年多。著有《欧美考察记》。1945年逝世。(一说是黄公柱1945年9月授陆军中将,1946年7月退役。)
王灿芝的女儿王焱华曾在上海市从事教育工作,于1990年代移居美国。王焱华丈夫许德,是位美术老师。两人育有两子一女。
王灿芝哥哥王沅德,1897年生。曾任汉口江声日报社社长,后返湘从事工商业,成为新群学校的校董。1949年后,在周恩来总理的过问下,王沅德到湖南文史馆工作,1955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