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张镇芳

张镇芳(中国近代政治人物)

张镇芳
张镇芳(1863年—1933年),字馨庵,河南项城阎楼人,乃袁世凯兄嫂之弟。清光绪进士。历任天津道、长芦盐运使、湖南提法使、署理直隶总督等职。民国成立后,任河南都督兼民政长。1914年调回北京。次年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朱启钤等同被列为“七凶”。袁死后参与张勋复辟,任内阁议政大臣、度支部尚书,复辟失败后被捕。1918年获释,在天津任盐业银行董事、董事长。

  • 中文名张镇芳
  • 别名字馨庵,号芝圃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日期1863年
  • 逝世日期1933年
  • 主要成就署理直隶总督(清末)民国成立后,任河南都督兼民政长
  • 出生地河南项城

清末时期

张镇芳,字馨庵,号芝圃,河南项城阎楼村人,生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其先世从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徙项城虹桥(老城),经过几代人的惨淡经营,积蓄日丰。其祖上以耕读传家,曾于虹阳铸书楼,藏经史等书万卷。张镇芳的祖父名叫张致远,字静斋,饱读诗书,应童子试列前茅,仕途有望。但县太爷放出风声,意在索取贿赂。张氏从来是“求仁维克己,羞趋邑宰门”,因此便无意仕途。乃父张瑞祯,字恩周,又字雨延,半生苦读。“寒窗四十载,破壁晚登龙”,50多岁才中了光绪甲午科(1894年)乡试举人;张镇芳的母亲刘静斋,乃兵部侍郎衔、漕运总督刘永庆的胞姑母。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张镇芳兄弟就是在严谨的家教中成长的。

张镇芳在幼儿时期,刚会言语,其二老就口授《三字经》,继教《四字鉴略》。稍长,即开讲解意,使之口诵心唯。八岁入塾,孜孜攻读诗书。父亲常于书斋伴读。每当张镇芳读史涉及忠孝仁爱信义之事,他父亲总要大呼:“汝辈能如此,方不愧为子,无愧为人矣。”后来只要是张镇芳读经典诗词文赋,父亲不但危坐静听,而且对声调的抑扬顿挫稍有含混失调的地方,立即指正;发现有了错读就严加斥责;课后还要分别作文,次晨交卷。平时学习中,他父亲为他立了严格的学规,如闻鸡而起,默背功课等。张镇芳背诵诗文时,向不许点灯,只准燃两只香火。这是为了让他集思静心,慢慢养成勤学强记的习惯。业师余连萼,教导有方,与他父亲的指导相配合,才使张镇芳的学业得以早成。青年时,即以八股文做得好闻名乡里。

光绪十年(1884年),张镇芳考上廪生,次年拔贡,秋闱乡试为第一名举人(解元)。

光绪壬辰(1892年),举进士,时年二十九岁。最初被分到户部任六品京官,一直干了八年。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西狩长安。张镇芳刚服丧回京不久,在京师失陷的当夜,同军机处、礼部、内阁中书等一般官员,都换上便衣,准备出西直门追赶圣驾。他们西去十余里,就见逃难人纷纷返回,声称前有散兵匪徒拦路抢劫,有的已被抢掠一空。此路不通,张镇芳便转道项城,待筹好盘缠后,又从河南往陕西,日夜兼程,历尽艰辛,一直追到潼关,才追及銮驾。被任命为陕西司行走,效劳两宫。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两宫由西安回銮,东绕河南进入直隶。张镇芳的姐姐嫁给了袁世凯的大哥袁世昌。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迎驾入京时,张镇芳会见了袁世凯。袁力劝张外调地方,并许以留鲁任职。张权衡时机,未加轻诺。两宫回京后,被恩赏为四品衔,仍在农曹供职。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李鸿章病死,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张镇芳开始腾达。先委为银元局会办、直隶差委总办,天津河间兵备道,又擢升长芦盐运使。张镇芳恪尽职守,剔除积弊,为国库增收银两56万两,还同英大使谈判,使英人独霸的开滦煤矿为中西合办,因此升为二品京堂。

光绪三十三年(1907)袁世凯遭御史弹劾,乃自请辞去练兵大臣等八项职务。清廷明升袁为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暗夺袁的军权。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张镇芳为家乡捐银六万两,开办百冢铺师范学堂,比河南大学早办六年。

1907年12月,张镇芳以二品衔署理三品的长芦盐运使一职。

宣统元年(1909年),豫省受灾。项城地势低洼易涝,灾荒更重。张镇芳特捐银四千元救灾,一半给项城,一半给豫省其他受灾地区。

1909年被赏给头品顶戴,不久又被任命为湖南提法使,直到1912年清帝逊位,始终未能赴任。

1911年底,直隶总督陈夔龙因病乞休,张镇芳接替陈夔龙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张镇芳到任十天后,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退位,清朝灭亡。

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胜利后,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便委任张镇芳为河南都督兼民政长。由此,张氏门庭生辉,他的宅第也就成了旗杆高竖、石狮把门、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张帅府”。

1912年8月,张镇芳提议,河南临时议会议定:创建“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择定开封铁塔以南、中国科举考试的终结地“河南贡院”为校址。经陈善同举荐,委任林伯襄(林襄)为校长。

1912年11月3日,时经训提议河南高等学校改办农业专门学校,由张镇芳以“陆军上将衔河南都督”的名义具文咨请中国教育部查照立案。11月15日教育部咨覆河南都督:“高等学校改办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并安置旧有各生办法,应准立案。”

张镇芳秉承袁氏意旨,在河南全面恢复封建旧秩序,取缔革命的国民党。宋教仁被刺后,河南革命党人召开宋教仁追悼会,革命党报纸《民立报》编辑写了副挽联称:“目中竟无拿破仑,宜公先死;地下若逢张振武,说我即来。”竟被张镇芳捕杀。同时,为镇压二次革命,他建立“军警联合会”。立即包围《民立报》社,捕杀编辑部主任罗瑞青等4人。一时省城开封白色恐怖笼罩,无辜市民亦遭殃。任芝铭有诗凭吊:“帝乡人命贱如麻,冤血三年浸碧沙。我欲招魂魂不至,腥风吹赤半天霞。”项城人最愤恨、最不能原谅张镇芳的是他杀害了同乡、自己选派到优级师范深造的学生、老同盟会员、省议员朱丹陛。朱曾在豫东南组织淮上军同清军作战,在推翻帝制保卫共和的斗争中,是同阎子固先烈一样大有功劳的人。在开封白色恐怖下,朱丹陛策划炸毁开封火药库后潜回项城,不料行踪暴露,张镇芳令军警联合会派20余骑兵追捕,1913年农历八月二十一日,朱丹陛在老项城西关校场就义,后被冯玉祥(豫督)追认为二次革命烈士。

民国元年(1912年),豫西白朗起义的战火炽烈,几乎威胁到袁世凯的家乡项城。袁世凯急忙派陆军总长段祺瑞赴豫视察。

民国三年(1914年)2月,袁以“剿匪无方乱杀青年”之名将张镇芳撤职,由段祺瑞兼任豫督。

民国四年(1915年)张镇芳主持官商合股的盐业银行,以抗外资。

张镇芳认为总统不应设任期,曾在诗中有“元首何堪限五年”之语,并自注说“中国人民程度决不可屡易元首,倘五年逐鹿一次,将互相残害,未有不亡者”。

护国战争爆发后,日本进行倒袁,张镇芳便让心腹去找河南都督赵倜及河南各将领商谈:总统府迁洛阳。建议袁世凯退回河南,以直、鲁、豫三省为根据地,再图后谋。外界普遍视张镇芳为袁世凯称帝的中坚力量。

原清政府的江南提督、袁世凯政府的江苏都督、长江巡阅使张勋,一贯向往帝制,他的军队继续留着清朝的发辫,号称“辫子军”,他自称“辫帅”。民国五年(1916年)六月,袁世凯死后,张勋不仅自成一个军阀派系,还在徐州成立“十三省区联合会”(督军团),旨在策划复辟。此时北洋政府内部明争暗斗,1917年段祺瑞被黎元洪免去总理职务,想借张勋的力量驱逐黎元洪。于是张勋就以调停之名,带5000辫子军进京逼黎去职。而各派复辟势力也一齐涌向京津一带。当年7月1日清废帝溥仪宣布复位,还大肆封官授爵,张镇芳被封为议政大臣兼度支部尚书。经过12天,遭到全国人民反对,复辟彻底失败。张镇芳以内乱罪被捕,由大理院管辖审理,被判无期徒刑。但张镇芳神通广大,为之说项者多挟有大势力,(如东路军司令段芝贵等)经过多方通融又由其子张伯驹以张镇芳名义义捐赈款40万元,判刑后隔两天,以病为由保外就医,送回天津,坐牢3个月后重获自由。 张镇芳出狱后,住天津的时间多,此间担任盐业银行董事长,并未介入政治,有时回项城小住。

1920年任北方银行董事长。

1928年弃政从商,任盐业银行董事长。

1933年病卒,时年70岁,葬天津东南郊吴窑村。

著有《诗抄》一卷传世。张镇芳有妻妾,两个子女早殇。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以胞弟锦芳之子家骐(伯驹)为继子。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