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林文庆

林文庆(厦门大学第二任校长,“海峡华人三杰”之一)

林文庆
林文庆(1869年-1957年1月1日),男,字梦琴,福建海澄县今龙海市人(一说为今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鳌冠村人),清同治八年(1869年)生于新加坡一华侨家庭幼年父母双亡,由祖父抚养成人。先在福建会馆附设的学堂读《四书》《五经》,又学英语,后升入新加坡莱佛士学院。1887年因成绩优异,获英女皇奖学金,是获得该项奖学金的第一个中国人。毕业后,赴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医学,获内科学士和外科硕士,受聘剑桥大学研究病理学。回国后任厦门大学校长。在南洋,林文庆与伍连德、宋旺相并称为“海峡华人三杰”。

  • 中文名林文庆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籍贯福建海澄县
  • 出生日期1869年
  • 逝世日期1957年1月1日
  • 毕业院校英国爱丁堡大学
  • 职业医生
  • 主要成就厦门大学第二任校长
  • 出生地新加坡
  • 梦琴
  • 性别

个人简介

林文庆(1869年-1957年1月1日),“八岁无母,十二岁无父”,10岁入莱佛士书院。一次大雨,林与同学路遇校长赫利特,校长招他们上车。同学怕羞避走,林却上了车,赫利特从此对林另眼相看。林文庆毕业时,赫利特帮林争取到女皇奖学金,成为首获此殊荣的华人,林得以赴英爱丁堡大学攻读医学。

林文庆林文庆是个传奇式的历史人物,一生多姿多彩。他是一代名医,又是勇于开拓的企业家;是雄辩滔滔的立法议员,也是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家和教育家;是忠实的新加坡国民,不知疲倦地为侨居地华人请命,又是赤诚的民族主义者,始终心系故国,支持中国的维新变法并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他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我国辛亥革命史上和新加坡华人史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1893年,创办新加坡第一所女子学校。1904年创办英皇爱得华医学院,被授名誉院士。他发明治疗“香港脚”药水后,取名“A·U”(厦门大学英文简称)。他曾任新加坡立法院华人议员、市政府委员、内务部顾问,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副会长。1911年代表中国先后出席伦敦“第一次世界人种代表大会”和德累斯顿“世界卫生会议”,一度还出任伦敦中国公使馆的秘书。

“海峡华人三杰”

宋旺相、伍连德和林文庆被誉为“海峡华人三杰”在南洋,林文庆与伍连德、宋旺相一起被誉为“海峡华人三杰”。

林文庆与伍连德和宋旺相交情很好。1903年伍连德自英国学成归来,停留新加坡期间拜访林文庆,并暂住其家中,因此首次见到林文庆妻子黄端琼的妹妹黄淑琼,并对她一见倾心。两年后,二人在新加坡的美以美教堂结婚。

伍连德也深受林文庆的影响,以槟城为基地,在马来亚各地推行社会改革运动,尤其是戒烟和禁鸦片运动。伍连德曾和林文庆及宋旺相合作,共同主编在新加坡出版的英文刊物《海峡华人杂志》。

加入同盟会

1906年,林文庆加入同盟会,曾组织成功营救孙中山和宫崎寅藏出狱,他带头剪掉辫子,反对妇女缠足,反对吸食鸦片。1912年应孙中山电召回国,任孙的秘书和医生,旋又任临时政府内务部卫生司长(实为总长)。1916年出任外交部顾问。

“南洋橡胶之父”

林文庆创办新加坡华人商业银行,1920年与黄奕住等合资创建“和丰银行”和“华侨保险公司”,成为新马华人金融业的先驱。他还引种巴西橡胶到南洋种植成功,橡胶园获得巨大收益,陈嘉庚就在他影响下经营橡胶园的,林文庆被陈尊为“南洋橡胶之父”,他俩也就此结下不解之缘。

厦门大学校长

1921年7月,林文庆接受陈嘉庚的聘请,辞掉一切职务,到厦门大学担任校长达16年。期间,他还兼任鼓浪屿医院院长,为支持厦大,将他为人诊病所得、全年薪金以及夫人的私房钱献给厦大。1937年厦大改为“国立”,林文庆返回新加坡。

人物逝世

1941年,在日寇的刺刀下,违心接受“华侨协会”会长的职务。战后,他对此深感内疚,闭门谢客。1957年元月,林文庆在新加坡逝世,终年88岁。临终遗嘱将他五分之三的遗产和鼓浪屿的别墅故居捐献给厦门大学。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