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葆璋,字镜如,1865年1月3日出生于福州。谢葆璋是谢銮恩的第三个儿子,4岁时母亲离开了人世,是父亲和姐姐抚养他长大。谢葆璋和两个哥哥自幼跟从父亲学习。后来,两个哥哥都继承了父业,做了教书先生。而谢葆璋却和许多福州子弟一样,加入了海军的行列。
1881年,谢葆璋父亲的好友、天津水师学堂总教习严复专程回到福州,招考海军学生。严复见到谢葆璋,觉得这个16岁的少年是块当海军的好材料。于是,出了两道题给谢葆璋做,算是考试。一道是诗题,题目是“月到中秋分外明”,另一道是八股的破题。谢葆璋做完后,严复很满意,决定收下这名学生。谢葆璋跟随严复来到天津,走进了设在紫竹林的水师学堂,成为一名轮船驾驶班学生。1884年11月,谢葆璋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结束课堂学习,转上“威远”号练习舰实习。
1887年,北洋舰队的“致远”“靖远”“来远”“经远”四艘主力巡洋舰,分别在英国、德国建成下水。李鸿章汲取以往购舰的教训,决定派北洋舰队的官兵前往英德两国接收,不再由洋人送舰来华。这样做,一来可免“雇募资遣之烦”,二来可使接舰官兵“复得沿途练习之益”。李鸿章选派邓世昌、叶祖圭、邱宝仁、林永升担任四舰的管驾官(舰长)。同时,每舰派一名大副和两名学生,协助驾驶。谢葆璋作为学生参加了这次接舰行动,与邱宝仁等负责接收“来远”舰。此后,谢葆璋便留在“来远”舰上任职。1892年,他被正式任命为北洋海军右翼左营守备、“来远”舰驾驶二副。
谢葆璋曾先后参加大东沟海战与威海卫保卫战。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将北洋舰队编制取消,数以千计劫后余生的海军官兵被遣散回乡。谢葆璋辗转回到福州,和家人团聚。
1899年,清政府恢复北洋舰队,谢葆璋重返海军任职。是年,清政府从英国购买了两艘4300吨的巡洋舰,一艘名为“海天”,一艘名为“海圻”,都是当时中国海军最大的战舰。萨镇冰兼任“海圻”舰舰长,谢葆璋被任命为副舰长。1902年冬,谢葆璋出任烟台海军练营管带。1903年冬,北洋新的海军学校—烟台海军学堂,在海军练营简陋的营房里诞生了,谢葆璋为首任监督(校长)。1911年,谢葆璋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已不抱幻想,毅然辞去监督职务,带着家人离开了他倾注了8年心血的海军学堂,返回福州家乡。
中华民国成立后,谢葆璋再次重返海军,被安排在北京工作,担任海军总司令处二等参谋官。1913年7月4日,谢葆璋被补授海军上校军衔。8月20日,晋升海军少将军衔。10月,谢葆璋以“才具开展,办事热心”,被任命为海军部军学司司长,负责整个海军教育工作。此后的13年间,谢葆璋一直在海军部任职。
1926年任海军部次长时的谢葆璋
1926年6月,谢葆璋被任命为海军次长。至此,谢葆璋的海军生涯达到了顶峰。1927年6月,北京政府改组,取消了海军部,谢葆璋去职。1929年6月,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海军部。是时,谢葆璋已卸去本兼各职,寓居沪上。因为他是海军前辈,资历较深,经验丰富。所以,海军部聘请他担任顾问。1930年,谢葆璋的妻子去世。不久,谢葆璋随女儿冰心离开了上海又到北京定居。此后,谢葆璋因年事已高,退出公职,闲居在家。
抗战爆发后,北京沦入敌手,冰心一家于1938年南迁昆明,年迈体弱的谢葆璋留在北京,由他的长子谢为涵负责照料。1940年8月4日晨,身患重病的谢葆璋在北京家中去世,享年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