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若琳,是梅州城区最后一位秀才梁伯聪之女,出身于红杏坊的书香门第,未出闺门就受到传统中华文化的熏陶,后来时常规劝与告诫子女不可对做人准则有任何逾越,希望他们将来名留史册。这样的激励,伴随了丘成桐的成长。
梁伯聪毕生以教育为业,培养出林风眠、李金发、钟皎光等一大批名人。同时,梁氏是书香世家,家学渊源深厚,梁伯聪的女儿梁若琳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养成传统中华文化妇女美德。1940年,梁若琳与蕉岭县文福镇白湖村羊岃自然村人丘镇英结婚。1949年,他们在汕头生下儿子丘成桐,同年移居香港。
1963年,梁若琳的丈夫丘镇英长期积劳成疾,猝然离世,家中经济陷入困境,14岁的丘成桐一下子成熟起来。如果说父亲引导了丘成桐的志向,母亲则赋予丘成桐坚毅的个性。梁若琳本打算依靠由她抚养长大的弟弟维持生活,但这位弟弟提议丘成桐兄妹不要念书,去养鸭子。梁若琳便断然回绝了他的资助。当时她已经43岁,因长期营养不良患有贫血症,但她极力支撑家庭,保证孩子们能够继续念书。
丘成桐在1992年所写的《怀念母亲》一文中写道:“母亲坚持要供养我们继续读书。母亲的决断令我深受鼓舞。以后不畏强权,建立自己的信心,也是受母亲的影响和熏陶的结果。”“母亲一辈子的期望,就是要看到我们兄弟姐妹的成长。她不单要我们成长,还要我们有成就,不但要我们有成就,还要我们在历史上留名。”这样的激励,伴随了丘成桐的成长。
在《丘成桐诗文集》的序言中,丘成桐写道:余生也贫,父母师友,待我之深恩,不可忘。余无父亲,无以知古今德业,无以思来者。余无母亲,无以得哺育,无以至刚强。余无良师,无以知当世之学,无以知所处。余无贤妻,无以安家业,无以固良知。至于兄弟姊妹亲子,手足深情,骨肉连心,一生所宝也。
由丘成桐根据母亲生前介绍所写的《怀念母亲》一文中,记载了丘镇英与梁若琳结缘的由头:“二十一岁时,由父母双方之老师介绍认识父亲。”丘成桐在此次数学大会上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当时我父亲在蕉岭、母亲在梅县,我想是我父亲的一个老师撮合他们”。
梁伯聪与丘镇英的翁婿情挚,梁若琳与丘镇英的夫妻情深,在《怀念母亲》一文中也有着最鲜明的体现:“外祖父梁伯聪为前清秀才,在广东省立梅州中学任教三十多年,桃李满天下。外祖父好吟诗作画,与父亲常有唱和,可谓门第清华之家。”“外祖父又极为欣赏父亲丘镇英,在父母订婚时还贺诗一首,我们小时候均能背诵。婚后,母亲和父亲一直很恩爱,母亲对父亲一直温柔体贴,这都是从小受外祖父熏陶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