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梁伯强

梁伯强(中国科学院院士、病理学家)

梁伯强
梁伯强(1899年2月1日-1968年11月28日),广东梅县人,医学教育家、病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1922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随后赴德国留学,1925年获慕尼黑医科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担任同济大学副教授,1932年在广州任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教授和病理研究所所长。解放后,梁伯强先后担任过华南医学院、中山医学院教授及副院长、卫生部科学委员会常委等职,与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等同评为国家一级教授,被誉为中山医学院的“八大金刚”,学界有“南梁北胡”之称。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当选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8年11月病逝于广州。梁伯强毕生从事医学教育和病理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病理学人才。他对鼻咽癌开拓性的研究,蜚声国际,为发展我国病理学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自然科学年鉴》曾特别表彰梁伯强在病理学研究上的业绩,而《德国医师杂志》则载文称他为“非常出色的中国病理学家”,苏联也将他的名字作为现代著名病理学家载入《百科全书》。梁伯强一生从事于病理学研究工作,确立了严谨的尸体解剖制度,建成完备的病理学教研机构,对当时尚不清楚致病机理的肝硬化、鼻咽癌等病症提出了准确的论断,发表了《有关坏死后性肝硬化的问题》等著名论著;他注重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数百名病理学人才,是中国病理学研究的先驱之一。

  • 中文名梁伯强
  • 国籍中国
  • 民族
  • 出生地广东梅县
  • 出生日期1899年2月1日
  • 逝世日期1968年11月28日
  • 毕业院校同济大学
  •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 代表作品《有关坏死后性肝硬化的问题》
  • 主要成就中国现代病理学奠基人之一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信仰共产主义

1899年2月1日,梁伯强出生于广东梅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12年,梁伯强考入梅县乐育中学(巴色会教会)学习

1916年,以全年级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中学毕业。同年考进同济大学医学院,并在第3学年开始协助犹太籍病理学教授欧本海姆教学与尸解;

1922年,毕业于同济医工专门学校,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

1923年秋,梁伯强入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攻读病理学。梁伯强在认真钻研西方医术经典之余,还著文向西方介绍和阐述中华民族的医学成就,其中包括《黄帝内经》中的一些经典论述。

梁伯强(6张)1925年6月获得慕尼黑大学医科博士学位。

1925年10月,梁伯强回国担任同济大学病理学副教授。

1927年4月,同济大学医学院被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教育部)正式接管,并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原医、工两科分别更名为医学院、工学院。梁伯强是当时的教育部部聘教授。

1931年底,梁伯强被聘为同济大学医学院病理系教授,当时同济大学以选聘教授严格著称。

1932年,梁伯强受聘为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教授兼病理学研究所主任,时年仅33岁。

1937年至1938年和1948年至1949年两度出任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梁伯强继续在中山大学医学院任教授和病理学研究所主任。

1950年7月,梁伯强被任命为中央卫生部全国卫生科学研究委员会委员。

1951年,出任中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顾问和地方病防治委员会委员。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中,中山大学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和光华医学院合并组建了华南医学院,梁伯强出任病理学教授、病理学教研室主任、第一副院长等职,并主管全院的科研工作。

1954年,梁伯强任华南医学院第一副院长。

1955年,梁伯强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部学部委员,当选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有关坏死后性肝硬化的问题》(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1956)的论文。 首先阐明中国有坏死后性肝硬化这一类型,并指出病毒性肝炎是产生坏死后性肝硬化的原因。

1957年,华南医学院更名为中山医学院,梁伯强除继续担任上述职务外,还担任了肿瘤研究所所长、中国病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理事等职务。

1959年,发表论文《在原发性肝癌的形态学、病因学和在中国发病率的研究》。

1960年受卫生部委托主编了中国第一部病理学教科书《病理解剖学总论》;

1962年,梁伯强在莫斯科第八届国际肿瘤大会上,首先提出了鼻咽癌的组织学分类,并阐明了“肿瘤间质反应”的新概念。

1963年,他组建了肿瘤研究所和寄生虫病学、病理形态学、神经生态学、眼科学、药物学等五个研究室;兼任中山医学院肿瘤研究所第一任所长。

1964年出版病理教科书 《病理解剖学各论》。

1968年11月28日,梁伯强在广州逝世,终年69岁。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