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胡元澄

胡元澄(兵器家)

胡元澄
胡元澄(越南语:Hồ Nguyên Trừng,1374年-1446年,原名黎元澄,胡朝开国后改为胡元澄,又称胡澄,降附明朝后改为黎澄),字孟源,号南翁。本为越南权贵及胡朝君主胡季犛的长子,曾任陈朝司徒、胡朝左相国等职。后来被明军俘获,在明朝工部任职。著有关于越南史文的《南翁梦录》传世。另外,又因他善长兵器,成为一代兵器家,被明代军士奉为“火器之神”。

  • 中文名胡元澄(黎元澄)
  • 别名胡澄,黎澄,字孟源,号南翁
  • 国籍越南→中国
  • 出生日期1374年
  • 逝世日期1446年
  • 职业明代大臣、兵器家
  • 主要成就被称为“火器之神”
  • 代表作品《南翁梦录》

出身权家

1374年(陈隆庆二年,明洪武七年),胡元澄生于越南陈朝的一个权贵之家。外祖父阮圣训曾任陈仁宗朝的中书侍郎,父亲黎季犛是陈朝末年的炙手可热的权臣,黎元澄亦获授官职。

1394年(陈光泰七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十一月,黎元澄被授为上林寺的判寺事。1399年(陈建新二年,明建文元年)六月,黎元澄获任司徒。

1400年(胡圣元元年,明建文二年),黎季犛篡位,改姓胡。而胡元澄授左相国,封卫王。

胡元澄虽是长子,但父亲胡季犛却另立儿子胡汉苍为后嗣,这使胡元澄的地位甚为尴尬。为此,胡季犛曾借砚来比喻说:“此一卷奇石,有时为云为雨,以润生民”,并要求胡元澄对答,以观其志。

胡元澄便回对:“这三寸小松,他日作栋作梁,以扶社稷。”胡季犛这便明白到胡元澄并无不满,于是决定立胡汉苍为太子。胡季犛还十分在意胡元澄和胡汉苍的关系,曾写诗告戒他们“天也覆,地也载,兄弟二人如何不相爱?呜呼哀哉兮歌慷慨。”

亡国被虏

胡朝建立后,却惹来了中国明朝的干涉。

1405年(胡开大三年,明永乐三年),胡汉苍(当时为皇帝)召开御前会议,讨论或战或和。左相国胡元澄则认为:“臣不怕战,但怕民心之从违耳。”对于战事并无信心。

其后,明军侵入越南。1407年(胡开大三年,明永乐五年)农历二、三月期间,胡澄领军对抗明军,不利,与胡季犛、胡汉苍等分途逃窜。五月,胡元澄、胡季犛、胡汉苍都被明军所擒,胡朝灭亡。

九月,胡季犛等一干俘虏被带到南京,胡元澄获赦,明廷“命有司给衣食”。

出仕明朝

胡元澄(入明后,在其著作《南翁梦录》及中国文献中称他为黎元澄)虽然经历了国破家亡,但因他善长兵器,能造神枪火器,所以获明朝授以官职。据《明实录》记载,明成祖授命他“督造兵使局铳箭、火药”。

这连黎元澄也感到意外,慨叹说自己“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沟断之余,滥同成器,岂非先人之泽未割?乃得生逢圣世,深沐尧仁,而有此奇遇也欤!”

黎元澄的官运甚为亨通,曾任工部主事、郎中内臣、侍郎等职。1445年(明正统十年)农历六月,黎元澄从工部左侍郎升迁至工部尚书。

1446年(明正统十一年)农历七月,黎元澄去世,获赐祭葬。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