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段玉裁

段玉裁(清代历史人物)

段玉裁
段玉裁(1735年-1815年10月10日),字若膺,(曾字乔林、淳甫),号茂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中国清代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清代《说文》四大家之首。段玉裁自幼好学,十三岁时为邑庠生,为江苏学政尹元孚称赏。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举人。授贵州玉屏知县,改发四川候补,历署富顺、南溪知县,补授巫山知县。四十六岁时以奉养老父辞官。五十八岁时移居苏州阊门枫桥一枝园。嘉庆二十年九月初八日(1815年10月10日)去世。乾嘉时期考据之学昌盛,段玉裁在音韵、训诂方面的贡献较大,著有《六书音韵表》《诗经小学》《汲古阁说文订》《说文解字注》等书,《六书音韵表》在古韵学上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段玉裁的《广雅疏证·序》和段玉裁注的《说文》成就较大,他不仅贯串全书,详加注释,把《说文》在考订文字、声音、训诂三方面的真实价值阐发无遗,而且创通许多研究词义的方法,为汉语训诂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内容和门径。清代小学家王念孙评价说:“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段玉裁在经学、校勘学上也有一定贡献,主要著述有《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经韵楼集》等。

  • 若膺
  • 懋堂,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
  • 所处时代清代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江苏金坛
  • 出生日期1735年
  • 逝世日期1815年
  • 主要成就《六书音韵表》,分古韵为17部,在古韵学上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 主要作品《说文解字注》、《六书音韵表》、《毛诗故训传定本》
  • 本名段玉裁

段玉裁清雍正十三年乙卯(1735年),段玉裁出生于江苏省金坛西门外大坝头村,有一姐二弟一妹,父亲虽为塾师,但收入微薄。由于父亲常年在外执教,家务全由母亲史氏操劳。全家人衣着粗布,常年是大麦粥糊口,很少吃上白米饭,家境非常清贫。

乾隆一十三年(1748年),十三岁补诸生,曾至扬州安定书院就读。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二十五岁中举人,任国子监教习,入都会试,屡不中。经人介绍,段玉裁在京就教职,获读顾炎武的《音学五书》,有意于音韵之学,遂边教边做学问,历时约10年。在京时,师事戴震,并结识了钱大昕、邵晋涵、姚鼐等学者。返里后,又得与刘台拱、汪中、金榜等人相交。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吏部铨授贵州玉屏县知县,两年后,调到四川省,先后任富顺、南溪和巫山县知事,仕宦期间,均携《六书音韵表》于身边,每每处理完公家事务至深更半夜,经常置灯于笼中,或以口气嘘物取暖,编著、修改文章。经10年,他以父母年迈多病、自身有疾为由,辞官归故里,卜居苏州枫桥,潜心著述和藏书,时年仅47岁。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二次入都,得识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商讨音韵、训诂,颇为契合。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移居苏州阊门外一枝园。出身寒素的段玉裁,毕生铭记“不耕砚田无乐,不撑铁骨莫支”的祖训,一生以著述为乐事,他克服重重困难,潜心注释《说文》。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四月,不幸跌坏了右腿,从此成为残疾之人。当时的段玉裁曾对友人说,“《说文注》三年必有可成。可谓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段氏坏足,《说文注》成。”其后健康每况愈下,盖春夏秋三季多不适,而春季尤甚,疮烂疥烦,两眼昏花,心脉甚虚,稍用心则夜间不能安宿,又左臂疼痛不可耐。此时段玉裁最为担心的事,是注释《说文》能否完成,他曾对友人说,他身体旧病如故,担心《说文注》难成,加上精力不足。假如完成后死了,就很欣慰了。到段玉裁注释《说文》完成时,他对自己的学生说,他如春蚕一般,茧织成了,只待等死矣。

经过三十多年的时间完成的《说文解字注》30卷。嘉庆二十年(1815年)五月《说文解字注》全书刻成,为将此书刻成付印,他用去了全部积蓄。

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年),9月8日在贫病交加之中去世,卒年八十一。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