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经历
张之万像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七月初八,张之万出生于河北南皮。
嘉庆十九年(1814年), 4岁的张之万开始读书。
道光八年 (1828年), 进县学为秀才。
道光十七年(1837年),时逢每十二年(逢酉年)一次的选贡生,张之万被选拔为贡生,送京城国子监读书。
道光十九年(1839年), 以七品京官分发到刑部浙江司学习行走。
道光二十年 (1840年), 应乡试中举人,中举后仍在刑部任职。
初入仕途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张之万入京会试、殿试,中进士第一名状元(中进士的“金榜”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授翰林院修撰。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任湖北副考官。
咸丰元年(1851年),任河南正考官。
咸丰二年(1852年)八月,出任河南学政,由侍读,迁升为内阁学士。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对策,以一甲第一名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
静海之战
咸丰三年(1853年),林凤祥、杨开芳率太平军进攻河南,攻破归德、睢县一带,进逼省城开封。张之万请求调直隶、山东、陕西、安徽四省军队镇压,亲自带头捐献军饷,致太平军北伐受阻。
咸丰四年 (1854年),太平军进攻直隶,连克交河、南皮、沧州、青县、静海等地,前锋逼近天津,大败纳尔经额于临铭关。张之万请求在静海、独流一带围攻太平军北伐军,北伐军弹尽粮绝,又无援军,突围南下。张之万因此有功得到嘉奖。
督办团练
咸丰六年(1856年),调入北京,充日讲起居注官,又由爱新觉罗·奕譞推荐入值上书房。
咸丰八年 (1858年),教授爱新觉罗·奕诒、爱新觉罗·奕譓两郡王读书。
咸丰九年(1859年),补授翰林院侍读,任会试同考官。七月,英法联军进攻大沽口,张之万奉命与军机大臣焦祜瀛、御史陈鸿翊督办团练。张之万聘张克明、黄四海为部下武官。
咸丰十年(1860年),任会试同考官。
平定捻军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去世,同治继位。咸丰去世前,给同治留了八位辅政大臣总摄朝政。慈禧不满,张之万参与发动辛酉政变,八大辅政大臣被铲除。事后,张之万受到慈禧重用,署工部侍郎,提为内阁学士。
同治元年(1862年),擢礼部右侍郎,兼署工部左侍郎。三月,奉召与太常寺卿许彭寿等编纂《治平宝鉴》。书成,深得慈禧欢心和赏识,赏赉珍物甚多。九月,御史刘毓楠奏劾河南洛阳知府任桂擅杀李书声,副将杨飞雄擅杀汝州鲁山县李詹事,朝廷命张之万按察。张之万至河南后,详勘有关人员,回朝实奏,河南官吏擅杀、罚银、浮收、苛派等情形。清廷降旨,巡抚郑元善、知县任桂、副将杨飞雄被降级、革职。十一月,张之万授河南巡抚。不久,先后数次上疏,力主变通折漕、改革地方税收办法,得清廷信任。时捻军张乐行击破涡河南北,义民大起。张请清帝调按察使张汝梅、道员袁保庄(袁世凯的嗣父)共署河南军务,擢张曜为总兵,改袁甲三旧部九百人,做为亲军。此时,张乐行率捻军进攻涡河。临漳、内黄农民纷纷响应。张之万遣总兵李世玉、杨玉春、余际昌率部镇压。牵制摇摆不定的团练苗沛霖。十二月,张之万在汝州督师,用强力拖住陈大喜的进攻,命总兵张曜、余际昌袭击捻军张凤舞部。张凤舞无援战败被杀。
同治二年(1863年),张曜击陈大喜部,难以取胜,被张之万革去总兵职务,总兵李世玉攻捻军不利,受到摘去顶戴处分,张之万遣余际昌、赵鸿举连营环堵,企图切断捻军西南联系。奏调东三省军队协助,购置马匹、器械,充实骑兵。二月,陈大喜占据杨寨牵掣清军,张之万飞檄余际昌进攻土扶桥捻军;总兵陈禄兴、赵鸿举进攻张岗捻军。四月,苗沛霖反清。豫、皖震动,起义军于方寨设伏,全歼余际昌部,余亦阵亡。张之万再调张曜赴张岗,与团练大臣毛昶熙所遣清军,四面环击。激战累月,汝南捻军失败。张岗捻军失败后,张之万屯兵徐州,节制河南诸清军。八月,毫州起义军攻徐州,连破大庄、保全两寨,直取开封。开封知府汤聘珍和他的亲军守城,张曜急救,保住开封。张之万因指挥失利,被降二级留任。十月,捻军蓝大顺由山阳、商州向西坪进发,与张宗禹会合。西坪,是清军多隆阿大营转运重地,位置十分重要。清廷命张之万严防。张之万遣乡勇会同张曜进攻,败张宗禹于重阳店,乘机袭占西坪,蓝大顺败走。十二月,张之万督师洛州,镇压皖、楚捻军。
同治三年(1864年),张之万以马队配合张曜部,先破白土岗,令总兵吴在升三面合围,留出南召一面,故意暴露弱点,诱张宗禹出战,由苏克金马队掩杀,计划一举歼灭捻军。因大雪,迟滞行动。张之万将宋庆由安徽调往河南,令王文行部攻黄梅寨,吴元炳、范文美、苏克金攻南召;额尔固善和宋庆扼踞石桥镇。张宗禹于北河口突破清军包围圈,进抵桥滩。张之万率各路清军追击,命宋庆截断捻军与太平军会合路线。张之万移师南阳,克汝南,杀捻军首领赵国良。
同治四年(1865年),正月,捻军袭击开封,张之万率兵由襄阳往援。三月,张宗禹率军击曹州,张之万令张曜会剿。四月,张之万被调署理河东(淮河以东)河道总督。五月,捻军在曹州高楼寨设伏,全歼僧军,击毙僧格林沁。张之万因“督剿"不利,贬去二品顶戴、革职留任。八月,新任河南巡抚吴昌寿领兵赴徐州,省城空虚,捻军进逼开封。张之万派河防清军防守要寨,阻止义军过河得逞。九月,赏还二品顶戴,补授河道总督。
同治五年(1866年),八月,调任漕运总督,因里下河(江苏江北运河以东通称)为江淮财赋要地,而清淮地区又为里下河门户。洪泽湖、成子河、六塘河(江苏宿迁县东,泗阳县北)皆清淮要地,张之万调重兵设防,又调湘军洋枪队三千余人与清淮炮船相辅。十二月,东捻起义军突破六塘河,占领盐河两岸,准备与西捻会师。张之万檄总兵姚广武、张从龙配合水陆各军,攻打东捻义军。赖文光被俘。东捻军全军覆没。
同治六年 (1867年),张之万因镇压捻军有“功”,赏头品顶戴花翎。
同治七年 (1868年)闰四月,张之万赴台儿庄会剿西捻。八月,西捻遇伏失败。
江苏巡抚
同治九年 (1870年)闰十月,张之万接到吏部“文件”调江苏巡抚。冬天,张之万与家人出发到苏州出任江苏巡抚,以拙政园为办公场所,与家人生活在一起。十二月二十七日,顾文彬从京城回苏州拜见张之万,因故没见到。
同治十年(1871年)正月初九日,苏州织造部堂德静山在湖广会馆宴请张之万、顾文彬等十四人。十九日,张之万回请顾文彬等同僚。九月初七日,张之万即被朝廷任命为闽浙总督。十月,因年逾七旬,奏请回藉养亲。冬,张之万告养之后并没有离开苏州,他与弟弟张子京居住在拙政园会客,拙政园经过张之万经营修治,渐复旧观。。
同治十一年(1872年)正月,张之万将拙政园改为“八旗奉直会馆”。
光绪三年(1877年)正月,张之万母亲病逝,苏州官绅两界的朋友们纷纷到八旗奉直会馆吊唁。八月中旬,张之万与家人从齐门坐船,扶柩离开苏州,北上回南皮。
授大学士
光绪八年(1882年)一月,张之万归隐十年后再度复召入京,授兵部尚书(国防部长),赐紫禁城骑马。
光绪九年 (1883年),补调刑部尚书。
光绪十年 (1884年)三月,中法战争爆发,清军在越南北圻丧师失地,慈禧下令,军机处全体下岗。由张之万等组成的新的军机处,处理紧要突发事件。这就是清史上的“甲申易枢”。张之万兼署吏部尚书,协助慈禧向各省索款,筹建颐和园事宜。九月,充上书房总师傅。
光绪十一年(1885年)十一月,授协办大学士,又入军机处兼署刑部尚书。
光绪十二年(1886年),赏穿黄马褂。十月,充会典馆正总裁。
光绪十五年 (1889年),授体仁阁大学士,总理户部事务。光绪帝大婚,授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赐西苑门内乘坐肩舆,仅有张之万和爱新觉罗·奕譞有这种待遇。
光绪十八年(1892年) ,转东阁大学士。
入贤良祠
“枢衡介祉”匾额(2张)光绪二十年 (1894年),以总办慈禧六旬万寿庆典, 赏双眼花翎,赐用紫缰。以年迈免值军机,甲午恩科殿试阅卷大臣。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85岁的张之万因年迈四次请辞,才免值军机回南皮家乡养老。慈禧赐“枢衡介祉”匾额(藏于沧州市博物馆)。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五月十五日,寿终,享年八十七岁。因生前镇压农民起义“功",赏陀螺经被,照大学士例体恤,赠太傅,谥文达,入祭贤良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