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求学
雍正元年十二月十三日(1724年1月19日),戴震生于安徽徽州府休宁县隆阜,据说因出生那天雷声震天,故父亲为他取名为“震”。戴震的父亲戴弁是贩布的行商,在江西南丰做着小本生意,仅可糊口。
戴震自幼聪敏,过目成诵,十岁的时候每日读书数千言不休,十七岁时他学习《说文解字》,尽得其目。
名师授业
乾隆五年(1740年),十八岁的戴震随父亲客居江西南丰,又课学童于福建邵武。这一时期,同里程询对他非常器重。
乾隆七年(1742年),戴弁为满足儿子求知渴望,曾携戴震前往江宁拜见同族人戴瀚。戴瀚是位时文作者,不是戴震心目中的老师。不久后,戴震结识音韵学家江永。当时歙县商人汪梧凤创办不速园,广置图书,招揽学者,戴震与同县人郑牧、歙县人汪肇龙、程晋芳、金榜等人与江永都在其中诵读。江永精通三礼,旁通天文,地理,算学及声韵等,只有戴震能够全部掌握他的学问。
在这以后,戴震学术大进,尤其是在筹算、名物、训诂等方面的研究上,提出了很多前所未有的理论。在此几年后,戴震先后写成《筹算》(1744年作)、《考工记图注》(1746年作)、《勾股割圜记》(1755年作)等文,都属自然科学著作。他还著有《六书论》,《尔雅文字考》(1747年作),以及《屈原赋注》(1752年作)、《诗补传》(1748年作)等。
名扬京师
乾隆十九年(1754年),戴氏族中豪强侵占戴震祖坟,他不得已诉讼,但豪强贿赂县令,上下勾结,反诬戴震有罪。为躲避迫害,避难入京。因衣食无着,戴震只得暂住在京城内的歙县会馆。一天,戴震造访钱大昕,纵论学问,钱大昕感叹:“真是天下奇才。”当时,礼部侍郎秦蕙田编撰《五礼通考》,要想找精通天文历算的人。钱大昕随即推荐戴震。秦蕙田立刻命驾访之,后来邀请他至府中讲授授时。当时纪昀、王昶、王鸣盛、朱筠等名士,听说戴震的到来,纷纷与他定交。同时,他的《勾股割圜记》被秦蕙田全文刊载,《考工记图注》则由纪昀刻印,戴震因此名震京城。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戴震在吏部尚书王安国的家中为其子王念孙授课。王念孙与其后的段玉裁,成为戴震最知名的两个学生。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王安国去世,戴震自京南下,在扬州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署中认识惠栋。惠栋是吴派大师,戴震是皖派大师,两人的结识具有学术意义。与惠栋相见后,戴震开始重视吴派的治学思路和学术成就,拓展了自己的学术视野。
科举不顺
戴震塑像
乾隆三十年(1765年),戴震会试落选后,往江西瑞州(今江西高安县境),曾作《凤仪书院碑记》,又提出通经致用的理论。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戴震应直隶总督方观承之聘,到河北保定编纂《直隶河渠书》,后方观承去世,接任其职的大学士杨廷璋不能礼敬戴震,戴震因此离开保定。周元理任直隶总督后,书稿被他所收藏。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戴震会试落选,往山西布政使朱珪处,被聘修《汾州府志》。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戴震又不第,在山西修《汾阳县志》。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戴震自汾阳入京,会试又不中,往浙东主讲金华书院。同年作《孟子字义疏证》的初稿《绪言》。
著学以终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秋,四库全书馆正总裁于敏中听从总纂官纪昀、刑部尚书裘日修的意见,向乾隆帝推荐戴震。于是乾隆帝特地传旨令戴震入京为四库馆纂修官。同年,戴震第六次会试又不第。由于其声望,戴震得以于次年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为翰林院庶吉士。
戴震在四库全书馆纂修期间,主要负责天文地理算学书籍以及语言文字类书籍的校勘。他利用藏书条件,精心研究、全力以赴。他从《永乐大典》辑出《仪礼识误》三卷,把《仪礼集释》厘订为三十卷。《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等散见《永乐大典》各部,经戴震辑出列入四库全书,各加案语,写成提要。戴震在校勘《水经注》时,归纳出三种原则,订正经、注。该校本获乾隆帝褒扬。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戴震作《孟子字义疏证》一书,批判理学,因而在四库馆中饱受同僚的指责。其好友翁方纲和程晋芳分别撰写《理说》和《正学论》批评他,彭绍升更是写了一封两千余字的长信批驳他的观点。
乾隆四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1777年7月1日),戴震逝世于北京崇文门西范氏颖园,享年五十五岁。戴震死后,他的小学由王念孙、段玉裁传承;算学由孔广森传之;典章学由任大椿传承;戴学得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