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俞平伯

俞平伯(诗人、散文家、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

俞平伯
俞平伯(1900年1月8日-1990年10月15日),原名俞铭衡,字平伯。浙江湖州德清东郊南埭村(今乾元镇金火村)人,出生于江苏苏州。散文家、红学家,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俞平伯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曾参加中国革命民主同盟、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与朱自清等人创办《诗》月刊。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俞平伯积极响应,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执教于著名学府。俞平伯是“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和具有高尚情操的知识分子。参加北京大学的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文学团体,提倡“诗的平民化”。俞平伯主要著述有《红楼梦辨》(《红楼梦研究》)《冬夜》《古槐书屋问》《古槐梦遇》《读词偶得》《清词释》《西还》《忆》《雪朝》《燕知草》《杂拌儿》《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燕郊集》《唐宋词选释》《俞平伯全集》。

  • 中文名俞平伯
  • 别名俞铭衡(原名)、信天翁(笔名)、字平伯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日期1900年1月8日
  • 逝世日期1990年10月15日
  •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 主要成就清代朴学发展史上后期的重要代表人物新红学的创始人之一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
  • 出生地江苏苏州
  • 代表作品《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红楼梦辩》
  • 政党九三学社

早年经历

俞平伯与父亲俞陛云、曾祖父俞樾在一起1900年1月8日,俞平伯出生于江苏苏州。其父俞陛云,在诗词研究方面亦颇有造诣,俞平伯自幼受古代文化的熏陶,奠定了雄厚的旧学基础。俞平伯三岁时,曾祖父俞樾即写了一副对联送给他:培植阶前玉,重探天上花。

1915年,俞平伯进入苏州平江中学读书,半年后考入国立北京大学文学系预科,其时正是新文化运动从兴起走向蓬勃发展的时期。年轻的俞平伯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1917年,俞平伯与杭州闺秀许宝驯结成秦晋之好。

1918年5月,俞平伯的第一首新诗《春水》和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一起刊登在《新青年》上,成为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同年,俞平伯与同学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发起成立了新潮社。以后陆续发表过《冬夜》等诗集。1919年12月,俞平伯于北京大学毕业。

初探红学

1921年,俞平伯开始研究《红楼梦》。1922年1月,他与朱自清、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创办五四以来最早的诗刊《诗》月刊。同时他也研究古典文学,上自《诗经》、《楚辞》,下至清人的诗词都广为涉猎,并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讲授清词、戏曲、小说及中国诗歌名著选等课目,诗词、散文著作宏富。

1923年,俞平伯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也是奠定他红学学术地位的专著《红楼梦辨》。考证出《红楼梦》原书只有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是高鹗续作。与胡适一同成为新红学的奠基人。

1924年冬,俞平伯认识了昆曲艺术家陈延甫。陈延甫精通昆曲三百多折,还能吹笛,故而俞平伯就聘请他到老君堂拍曲,每周两次,这样俞平伯就有了更多学习昆曲的机会。1925年,俞平伯任教于燕京大学。1928年又转而去清华大学执教。

1930年10月,俞平伯搬家到了清华园南院七号,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秋荔亭”,“秋荔亭”成了清华昆曲爱好者的活动场所。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俞平伯以满腔爱国激情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奋笔书写《救国及其成为问题的条件》《困难与娱乐》等文章,又号召青年们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可以救中国。

1933年上半年,俞平伯邀请笛师何金海到“秋荔亭”吹笛,相约校内外昆曲同好来度曲清唱。许宝驯能唱整出的戏,俞平伯虽歌喉不亮,但拍曲的功夫日益老练。

1934年初,俞平伯邀请陈延甫二次北上,俞平伯牵头,陈延甫拍曲,清华园汇聚了不少昆曲爱好者,“秋荔亭”内雅音不绝。那年的一个仲夏夜,在水木清华的工字厅水轩,他们举行了第一次公开的曲集。第二年正月,他们在那里再次集会,俞平伯演唱了《紫钗记》《单刀会》和《玉簪记》中的曲子各一折。这一次,虽然还没有正式结社,但他们已经确定“谷音社”的名称,希望昆曲“空谷传声,其音不绝”。

1935年3月17日,谷音社在清华园俞平伯的寓所正式召开成立会,俞平伯被推为社长,俞平伯亲自撰写了《谷音社社约》和《同期细则》。在社约引言里,俞平伯历述了歌诗曲乐在陶冶人们性情和操守方面的功绩,以及昆曲的发展史,明确了谷音社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涵咏风情,陶写性情”,“发豪情于宫徵、飞逸兴于管弦”,也是要承担起拯救昆曲的责任。

1947年,俞平伯加入九三学社,他参与发表“十三教授《保障人权宣言》”,抗议北平宪警夜入民宅肆行搜捕事件。

遭受批判

1949年1月,俞平伯与北京文化界、教育界民主人士及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30名教授发表对全面和平书面意见,一致拥护中国共产党。1952年,俞平伯应文怀沙之约,在上海将《红楼梦辨》修订为《红楼梦研究》,由棠棣出版社出版。此时,俞平伯已经自觉地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红楼梦》,但在惯性的作用下,治学走的仍是考据的路子。

俞平伯1954年起陆续出版《脂砚斋红楼梦辑评》《红楼梦八十回校本》《读〈红楼梦〉随笔》。3月,俞平伯在《新建设》第3期上发表了《红楼梦简论》,对他的观点进行陈述。李希凡和蓝翎读了俞平伯的《红楼梦简论》不以为然。他们开始着手写文章《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它》,向“新红学”权威俞平伯挑战。同年9月,俞平伯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然而他仍不放弃对《红楼梦》的研究,并出版了《脂砚斋红楼梦辑评》。同年11月5日,《人民日报》登出了题为《肃清胡适的反动哲学遗毒——兼评俞平伯研究〈红楼梦〉错误观点和方法》一文,对俞平伯进行错误的批判。

俞平伯所在的文学研究所从1954年11月25日至12月27日,共召开了6次批判会。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主席团从10月31日至次年2月8日,共召开8次批判会。中国科学院和中国作协也召开联席会议,并组织了专题批判小组。据统计,仅1954年10月24日到年底1个多月的时间里,共组织各种层次的座谈会、批判会110多次,发表批判文章500多篇。这期间,俞平伯忙得晕头转向。他的任务是哪里有批判会就到哪里。

1955年3月15日,《文艺报》半月刊第五期刊登了俞平伯的检讨:《坚决与反动的胡适思想划清界限——关于有关个人〈红楼梦〉研究的初步检讨》。检讨发表后,俞平伯也就从这场轰轰烈烈的大批判中淡出了。

风暴之后

大批判后,俞平伯对昆曲的兴致越来越浓郁。1956年,俞平伯晋级为文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同年8月,在当时文化部副部长丁西林和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仑等的帮助下,俞平伯第二次发起昆曲结社,这就是北京昆曲研习社。北京昆曲研习社的成立大会在俞平伯的家——老君堂召开,他又亲自拟订《章程》和《同期公约》。曲社最有影响的是对《牡丹亭》的改编与排演。俞平伯与弟子精心整理校订,使这部名著摆脱了冗长的结构,以全剧的形式恢复了它的舞台生命。

1958年10月2日在北京试演了一场《牡丹亭》,纪念汤显祖逝世340周年,周恩来总理亲临观看了演出。同时俞平伯出版了《红楼梦八十回校本》。

十年动乱期间,尽管俞平伯也受到抄家、下乡改造等不公正待遇,但值得庆幸的是,俞平伯和夫人许宝驯相依为命,在逆境中顽强地生活着。1969年11月,两位年愈七旬的老人被迫赴河南干校劳动,与当地农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晚年时期

俞平伯1971年1月,作为特殊照顾的老知识分子,俞平伯夫妇从干校回到北京,他们的生活恢复了相对平静,俞家又可以听到优雅的昆曲唱腔了。

1975年,俞平伯新创作了《鹧鸪天·八十自嘲》词,曲友们在俞家雅集清唱。

1979年12月,北京昆曲研习社恢复活动,俞平伯出席了首次演出招待会,由于年事已高,不再担任社务工作,但时常关心曲社情况。

1981年4月,俞平伯为京昆名家俞振飞著的《振飞曲谱》作序,精辟定义了“水磨调”及其源流。

1986年1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为俞平伯从事学术活动65周年举行了庆祝会。庆祝会在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小礼堂举行,院长胡绳、当时的所长刘再复以及他的同事、学生、家属200余人参加了庆祝活动。“从事学术活动65周年庆祝会”的举行,标志着1954年对俞平伯不公正的批判,至此有了结论。

1986年,应香港三联书店与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会的邀请,俞平伯赴港举办“《红楼梦》研究”学术讲座。

1990年10月15日逝世,终年91岁。葬于北京福田公墓。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