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姚莹

姚莹(清代文学家)

姚莹
姚莹(1785年-1853年),字石甫(一作硕甫),号明叔、东溟,晚号展和(一作展如),因以十幸名斋,又自号幸翁。安徽桐城人。姚范曾孙,姚鼐从孙。中国近代古文家、文学家、地理学家。姚莹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进士,历任福建平和、龙溪、台湾,江苏武进、元和等县知县,江苏高邮州知州。道光十七年(1837年),擢台湾兵备道,加按察使衔。时值第一次鸦片战争,与镇将达洪阿协力抗英,后被诬“冒功”,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革职逮问,下刑部狱。旋出,以同知、知州分发四川,曾赴西藏处理活佛争端。咸丰元年(1851年),委湖北武昌盐法道,升广西按察使,曾参劾赛尚阿。太平军起事,参与镇压,屡上书条举利害,不获用。调署湖南按察使,未几,以积劳卒于官。姚莹工诗文,善持论,其诗大都是写自身感受,或吟咏性情和山水风物,或抒发宦途摧挫之感,忧时悯民之怀。诗风以盛唐为宗,兼有汉魏古诗的影响。著有《东溟文集》《后集》《外集》《后湘诗集》等。在其调任台湾知县时,政绩卓著,受到当地官员百姓的衷心爱戴,“所至士民好之”,特别是率领台湾军民浴血抗击英国侵略军,为保卫台湾捍卫民族尊严立下不朽功勋。他诗书满腹,熟知军事,是个名副其实的儒将。《冷庐杂识》评价他“负经济之学,尤长于论兵”。

  • 别名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
  • 石甫
  • 明叔,晚号展和
  • 所处时代清朝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安徽桐城
  • 出生日期1785年
  • 逝世日期1853年
  • 主要作品中复堂全集
  • 本名姚莹

姚莹(1785~1853), 安徽省桐城市人。是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的侄孙,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但其学又不受所囿。姚莹自小有志于经世,对书无所不窥,往往“博证精究,每有所作,不假思索,议论闳伟”,其“文章善持论,指陈时事利害,慷慨深切”。1808年中进士,1809年招粤军都督百龄府上,当时海盗骚扰,日事招讨,因而得知海上事。1816年任福建平和县知县,办事干练, 抑恶扬善。所到鸡狗不惊,百姓没有吵嚷的,风俗有大大的变化。次年,调任龙溪知县,无论贫富,秉公断狱,漳人大悦,被誉称“闽吏第一”。

1819年春,调任台湾知县。1821年任台湾通判。在任期间,他多方规划,建造城垣衙署,改筑仰山书院,大力鼓励人民开垦,兴利除弊,积极促进汉族人民与高山族人民的民族团结友好,对开发噶玛兰作了积极贡献,因而“深得士民心”,在台五1819至1823年“所至士民好之”(连横《台湾通史》),有辉煌的政治声望。后来因龙溪别案,受害革职,“台人大失望,群走道府乞留”。1822年代知己赵慎畛撰《兵部尚书戴联奎墓志铭》。

1831年三月到北京,与龚自珍、魏源、张际亮、汤鹏等名人交游,讲究经世之学,关注国家,时常评论政治。1832年1834年间,任江苏省武进县、元和县知县。当时,道光皇帝下诏。朝廷内外大臣举荐人才,姚莹为两江总督陶澍、江苏巡抚林则徐所器重,力荐朝廷,都认为“可大用”。林则徐推荐姚莹的评语,尤为恳切。他说:姚莹“学问优长,所至于山川形势,民情利弊,无不悉心讲求,故能洞悉物情,遇事确有把握。前任闽省,闻其历著政声,自到江南,历试河工漕务,词讼听断,皆能办理裕如。武进士民,至今畏而爱之。”于是,升为高邮州知州,未赴任便调署两淮监掣同知,护盐运使。

道光1836年,入都引见,道光帝“察其才,具明白谙练”,于1837年授衔台湾兵备道,赏加按察使衔。次年到任,诚心团结台湾总兵达洪阿,一致对外,加强防务。时值鸦片战争爆发,他在台湾积极抵御,击退英军五次进犯,战后却被卖国贼耆英、穆彰阿诬陷为“冒功欺罔”,竟然被逮捕入狱,一时舆论哗然,全国上下都说要救出他。不久赦免出狱,贬官任四川知州后来又担任西藏官差。写下著名的《康輶纪行》,归来后任四川彭州知州,任内以病假告归。1850年咸丰皇帝即位后,因为镇压农民起义的需要,他与林则徐同时被重新起用,1851年授湖北盐法道,失败,任为广西、湖南按察使,参加在永安围攻太平军战役。围攻失败后随军到湖南长沙,病逝军中。生平著作有《中复堂全集》传世。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